+
竞逐AI内容,爱奇艺如何先行一步丨对话鲍德熹、朱粱
赞 0浏览 312评论 0收藏 0

撰 文丨陈 桐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不久前,在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呼吁,生成式AI正对影视行业形成“颠覆式冲击”,行业若态度如过去对待微短剧般“看不见、看不上、看不懂”,明年或将面临“追不上”的严峻挑战。

随着AI以“全链条渗透”方式融入影视产业生态,行业共识已然形成:AI之于影视行业,绝非简单的工具替代,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系统性革命。各大公司正积极求变,全面拥抱AI技术。

在这场变革浪潮中,爱奇艺再次走在了前列。今年9月的2025iJOY秋季悦享会上,“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创作营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征集AI影片创意。上周五,15支团队最终脱颖而出,将获得爱奇艺全链路扶持。这些15分钟以上的AI叙事影片预计最早于明年一季度上线。

图片

与此同时,国内首个AI剧场的落地,也吸引了多方关注,这表明,长视频对AI的探索,从工具辅助正式转向内容生产核心,影视级AI内容已经在路上。

当AI影视的探索进入“竞速期”,行业未来究竟拥有怎样的可能性?日前,文娱价值官对话了爱奇艺AI剧场联合发起人、总监制鲍德熹和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粱,共同拆解AI技术与影视行业碰撞的化学反应,也给出了诸多思考。

图片影视级AI内容蓄势待发

今年9月,爱奇艺与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得主鲍德熹联合推出“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向行业传递出明确信号:这不再是AI在海报生成、跳看功能等层面的浅层应用,也不再是过往两三分钟的碎片化短视频,而是真正影视级AI长内容的诞生。

从数百名报名者中筛选出的30支团队,刚刚完成了为期7天的线下封闭集训。他们在鲍德熹亲自指导下,系统学习了编剧、镜头语言、电影音乐、AI技术等课程。最终胜出的15支团队将获得爱奇艺的制作补贴、技术支持及鲍德熹的持续指导,各自创作15分钟以上的AIGC叙事短片。

在鲍德熹看来,放在过去,在2个月内创作15部叙事短片作品,在传统生产模式里是难以想象的,这意味着,AI对影视产业的颠覆已从预判走向现实。

“当前AI落地最缺的就是作品,尤其是故事片和长片。”鲍德熹强调,这一次,爱奇艺和他不满足于当前行业常见的3-5分钟AI短视频,而是将目标定位于15-2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叙事作品。这是因为真正能够打动观众、完整表达情感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承载。

鲍德熹预测,AI影视创作将在五年内迎来爆发期。针对当前AI生成内容的同质化争议,他认为这只是行业初期的阶段性现象。现阶段AI工具仍处于“玩具阶段”,尚未达到影视级专业水准,同质化多源于业余创作者的普及使用。随着技术迭代,这一状况将迅速改善。

图片

鲍德熹

“AI影视真正的黄金创作期尚未到来,”鲍德熹表示,“当前犹如电影诞生初期的卢米埃尔时代。尽管技术尚不完善,但AI正在开辟新的可能性,这次首次尝试15分钟以上的AIGC叙事短片就是一个新起点。未来,当AI技术工具进化到专业级别后,真正的百花齐放就会到来。”

爱奇艺副总裁朱粱指出,尽管AI技术发展超乎预期,但生成长视频仍面临诸多技术难点,这也是将首批作品时长设定在15-20分钟的主要原因。这一目标考虑了AI技术的实际能力边界,既要挑战技术的极限,又要保证内容的质量和完整性。

图片

朱粱

他详细列举了当前技术瓶颈:人物与场景的一致性难题,特别是在场景切换和光线变化时易出现不合理之处;复杂动作和微表情的精准呈现仍然困难,如需要配合的武打动作尚难实现;光影质感和声音真实感不足,皮肤塑料感、AI配音缺乏个性等问题突出;此外,AI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仍有局限,在模拟爆炸、物体碰撞等场景时难以达到商业级真实感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爱奇艺选择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中寻求突破。朱粱表示,创作营以挑战AI技术极限为目标,优先尝试真人写实风格创作,同时也不排斥适合动漫形式的题材,力求推动影视级AI内容从实验走向可量产。

图片AI是工具而非对手

创作者不可替代

近年来AI的快速迭代和深入应用,已触及影视行业从市场调研、内容创作到运营的各个环节。Sora的问世更在业内引起震动,大幅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在“影视行业失业论”甚嚣尘上的当下,不少从业者深感焦虑。

随着AI长视频从个体实验走向专业生产,从业者对“被替代”的担忧可能进一步加剧。对此,鲍德熹始终强调一个核心观点:AIGC的目标不是取代电影,而是改变其制作形式。

“电影是我们从出生至今汲取的艺术养分,它不可取代,”他解释道,“我们只是改变电影的外在形式,将需要数百甚至上千人的庞大团队,精简为几人即可完成创作的形态。”这是生产关系的革命性调整,而非对电影艺术本体的颠覆。

他进一步阐述,AI是电影艺术的延续,而非对抗。如同黑胶唱片过渡到CD,载体在变,音乐的灵魂不变。

图片

AI让“人人都是创作者”成为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作门槛的降低。当工具极致简化时,创作者的角色将如何演变?鲍德熹给出了一个反直觉的答案:要求更高,而非更低。

“电影是艺术的综合体,融合了文学、美术、摄影、音乐、表演等所有艺术门类。”他指出,传统电影工业中这些工作由专业团队分工完成,而AI时代的独立创作者需要独自驾驭所有这些元素,既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也要掌握专业技能,更需拥有独特的创意与表达能力。

对于现有从业者,鲍德熹建议主动学习AI,借助技术实现创意。以往无人问津的剧本、难以呈现的构想,都能通过AI转化为作品,让梦想照进现实。

创作营的核心目标正基于此——不是单纯教授AI工具使用,因为技术每周都在更新,而是提升学员对电影本质的理解能力,将创作者的鲜活创意与专业叙事法则相结合,在科技飞跃中守护电影的艺术灵魂。

面对“AI威胁论”,鲍德熹认为无需过度恐惧。他承认AI将取代许多传统影视工种,但这如同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我73岁仍在主动转型,你们更年轻,为何要恐惧?”他激励从业者,“觉得受威胁是因为停滞不前。面对变革,应该主动拥抱新技术,并学会驾驭它。”

图片“无人区”探索的一小步

长视频行业升纬的一大步

谈及发起AI剧场的初衷,朱粱表示,这是对技术变革和用户需求的直接回应。AI技术的突破不断拓宽创意边界,但对影视创作而言,叙事能力始终是打动观众的核心。通过AI剧场,爱奇艺希望创作者不仅能使用AI工具,更能为行业带来突破传统叙事的表达和视觉呈现。

朱粱强调,传统影视制作流程存在明显局限:开发周期长、资金成本高、制作流程复杂,导致内容策划与观众当下审美需求脱节。AI技术让优质内容得以更快速、更具想象力、更低门槛地制作出来,这将重塑影视生产流程,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痛点。

从用户需求角度看,当代观众对多样化、高质量且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内容需求旺盛。AI技术能显著提升内容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使内容更贴近当下社会情绪和用户心理。

选择与鲍德熹合作,朱粱解释是因为这位影坛前辈五十多年的经验积淀,以及他一直致力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理念。鲍德熹对培育新人的热情与爱奇艺的愿景不谋而合。

在AI剧场落地过程中,鲍德熹不仅全程参与评审选拔,还将亲自指导入围团队,在编剧、镜头语言、高阶AI技巧、配乐和商业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这种大师与AI创者的直接对话,确保了项目在品质与创新上的高标准。

图片

朱粱感慨道:“许多创作者求知若渴,表达欲望和能力俱佳,但过去因高门槛难被看见。”如今,AI技术的易学性和低门槛让有才华的年轻创作者得以崭露头角,为内容行业注入新活力。

关于AI剧场的定位,朱粱明确表示,虽然要挑战技术极限,但核心仍是情感表达和故事质量。技术是支撑艺术的基础,但艺术表达始终居于首位。

对于长远规划,朱粱透露,爱奇艺希望将AI剧场打造成精品厂牌,类似“迷雾剧场”。这不仅是为AI创作者提供展示舞台,更要树立高品质AI内容的标杆。未来,还计划用AI技术重新激活沉睡IP,进一步拓展AI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场景。

图片

朱粱特别强调,AI剧场代表着全新的视听可能性,这种新表达方式将特别吸引年轻观众。在动漫、游戏环境中成长的新一代,其审美标准与传统影视观众不同,更易接受AI创造的新颖视觉表达。因此,AI剧场在满足年轻人多元化内容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尽管技术挑战犹存,但AI与内容创作的深度融合已不可逆转。爱奇艺的这一步探索,不仅为自身开辟了新增长路径,更为整个内容行业的未来提供了宝贵借鉴。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11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