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堆“有风的地方”,这八大田园经济崛起
赞 0浏览 305评论 0收藏 0

作者|成昱

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本文为惊蛰研究所X21财经·南财号联合出品 

前脚踏出办公楼,后脚扎根田间地头——让都市里的年轻人渴望大自然的自由和生机,一股消费力量驱动的“田园经济”正悄然崛起。

《202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出游人次超过42亿,旅游总花费达4.35万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增长尤为强劲,仅一季度就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乡村旅游人数的增长,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乡村场景的向往,也为拉动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置身乡村场景,融合农业、旅游与文化的乡村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借助创意与设计打开城乡互动的新局面,乡村原有的生态、空间与文化资源也被转化成更具吸引力的产品与服务,重新定义了乡村本身的价值。 

稻田咖啡:稻下乘凉,杯中藏香 

长期以来,一片稻田的价值往往被狭义地等价于它所产出的稻谷。然而当都市人群开始愿意驱车半天,只为看着稻浪饮一杯咖啡时,这片土地的价值等式便被彻底改写了。

今年以来,“稻田咖啡”在长三角乡村持续走红。一杯定价30-40元的咖啡,比市区连锁品牌贵出近三成,却总能让自驾而来的游客心甘情愿排队预约。

稻田咖啡的吸引力,在于其构建的“沉浸式场景消费”体验。在城市里,咖啡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是价格),依托于门店租金、店内装修、品牌溢价和咖啡师手艺。而稻田咖啡,则将都市消费者熟悉的咖啡文化,嫁接到乡村最原始的稻田景观之中。两种看似割裂的元素碰撞出极具冲击力的混合体验,推动乡村游从浅层打卡走向深度沉浸。

 稻田咖啡的成功,不是因为咖啡豆有多稀有、传递了怎样的品牌理念,而是因为它精准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核心痛点:既想逃离城市的拥挤喧嚣,又不愿放弃都市化的生活品质,更需要能够发布在社交平台的“独特素材”。也正因如此,小红书上“稻田咖啡”话题引发了超过500万次的浏览量。

*图片来源:一尺花园大众点评账号

进一步看,当城市消费者开始为乡村的“慢生活”付费,当年轻人在稻田边品味咖啡成为常态,这背后更是一种对乡村价值的文化认同重建。此前的乡村游,大多停留在农家乐、采摘园等初级形态。城里的消费者来吃顿饭、买点土特产,停留不过两三小时,人均消费几十元,互动始终处于“浅层”。而稻田咖啡所代表的新型乡村经济,正悄然改变人们对城乡关系的传统认知。

 它清晰证明,乡村不必亦步亦趋地模仿城市发展路径。有时候,只需要换一个视角,就可以立足自身的生态与文化禀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不过,任何创新模式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稻田咖啡单纯依靠场景难以长久,面对沦为“昙花一现”的可能,未来还需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开发系列衍生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每次到访都有新体验、新发现——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真正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构建持久内生动力。

 宠物主题乐园:另辟蹊径的“遛娃”胜地

 随着养宠人群规模的快速增长,2024年国内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然而城市养宠空间的局促感也愈发凸显:小区里担心惊扰邻居,多数公园禁止大型犬入内,想带宠物自在奔跑,常常要驱车几十公里赶往郊区。而“消费升级”与“空间短缺”之间的矛盾,让乡村宠物主题乐园应运而生。

 作为专门面向养宠人群开放的场景服务业态,乡村宠物乐园有效盘活了乡村闲置的林地、草地与溪流,打造出城市中稀缺的“宠物自由空间”,既满足了养宠家庭的现实需求,也为乡村经济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

 乡村宠物乐园并不止步于提供场地,而是通过延伸服务链条、丰富消费场景,将天然的“空间优势”转化为更具吸引力的“体验优势”。除了基础的活动草坪、宠物泳池与障碍训练设施,不少乐园还会定期举办特定犬种的宠物派对。这不仅让狗狗们有机会自由追逐嬉戏,也为宠物主人搭建了交流养宠经验、分享彼此故事的平台。

*图片来源:中国溧阳公众号

更值得关注的是,宠物乐园的兴起还带动了周边业态的联动升级。附近的民宿纷纷改造为“宠物友好型”,房间内备好狗窝、宠物尿垫,院子划分出专属活动区,甚至提供临时托管服务;村里的小卖部也开始增设宠物零食、牵引绳等商品;原本只销售农产品的合作社,也针对宠物主人推出便携蔬果礼盒,让伴手礼更贴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可以说,乡村正是借助“宠物+”这一独特切入点,实现了对自身生态与空间资源的创意赋能与价值重估。乡村的价值不再仅仅来源于土地上的农作物产出,还体现在对城市人群精神需求的满足,以及对都市生活短板的弥补。

 乡村宠物乐园也更像一座连接城乡的桥梁:它一头连接城市养宠家庭对“自由空间”的迫切渴望,另一头连接乡村对“资源盘活”与价值重塑的内在需求。这或许正展现出了新型乡村经济不可估量的未来:不再是城市的“背面”或追随者,而是作为与城市互补、共生的存在,以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积极回应现代城市的多元呼唤。

乡村天文科普研学:赴一场观星奇旅

 当城市的霓虹遮蔽了星空,乡村的暗夜正成为一种被重新发现的珍贵资源。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悄然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观光,而是渴望在开阔自然中获得深度的疗愈与重建。而在传统农家乐、采摘园等模式之外,以星空为课堂的乡村天文科普研学应运而生,为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开辟出一条充满想象力的新路径。

 据惊蛰研究所观察,这一模式已在多个地区得到成功验证。浙江安吉的天荒坪、云南的高美古、甘肃敦煌的冷湖等地,巧妙地将偏远的地理劣势转化为得天独厚的观星优势,并设计了灵活轻量的参与方式。

 又比如安吉江南天池天文台为30人以上团队提供专业讲解预约服务,入住合作民宿满8人即可享受导师带队观测。这种低门槛、高体验度的产品设计,有效扩大了客群基础。

*图片来源:浙江省天文学会公众号

乡村天文研学的兴起,也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升级。现代家长逐渐摒弃浅层娱乐,转而追求能够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的深度体验。这种将教育无形融入旅途的沉浸式体验,使乡村旅游从简单的物质消费升华为一场丰盛的精神之旅。

 更深层看,这种创新模式正在重塑乡村的自我认知与发展逻辑。当村民们意识到世代相伴的清澈夜空本身就是宝贵资源,当城市家庭为一睹璀璨星空而专程到访,乡村在互动中重建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对自身文化身份与生态价值的深度认同。而这种对资源的认同和自信,远比短期经济效益更为持久。

 日渐完善的乡村天文研学服务链条,也在支撑这一业态不断升级。从课程研发、观测设备到导师培训、住宿配套,完整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包括便携式天文望远镜的普及与价格亲民化,更为乡村天文研学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当前,在“双减”政策深化与素质教育需求增长的双重推动下,乡村天文研学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不过,乡村天文研学作为新业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在课程体系、服务标准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深耕。

 青年养老院:去村里反向“养老”

 当越来越多的人遭遇职业发展停滞和人生的迷茫阶段,一种源于精神困顿的“反向迁徙”正在城乡之间悄然形成。对自由与解脱的深切渴望,正驱使许多年轻人选择暂时逃离996的循环,住进专为他们打造的“青年养老院”。

 与“要么忍受、要么逃离”的成年人生存法则不同,青年养老院提供了一种更为温和可持续的过渡方案。它以周或月为单位提供中长租服务,收费标准折算成单日住宿成本与民宿相近。在《逃离996,年轻人住进养老院》一文中,惊蛰研究所也曾提到,这类空间不仅提供住宿,还会组织农业劳动、篝火晚会、瑜伽冥想等活动,重新定义了“居住”的价值,堪称“升级版民宿”。

 青年养老院的创新不仅满足了都市青年的精神需求,更为乡村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现代疗愈空间,乡村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到“情感场域”的升级。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租金收益,更是一种持续的外部关注与资源链接,为沉寂的乡村注入了全新活力。

 不过,目前大多数青年养老院运营机构尚在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客源积累、成本控制、服务标准化等挑战依然突出。免费体验等营销手段虽能短期内吸引关注,却难以支撑长期发展,如何在保持初心与实现盈利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这一新兴业态必须面对的课题。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逐步融入老年消费场景。在此背景下,青年养老院的出现可视为“养老”概念向全年龄段延伸的创新实践,也为乡村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提供了新思路。 

田园民宿:住进人生山野小院

 当“诗与远方”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必需品,乡村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片田野、几座村落,而是承载着城市人对“慢下来”的休闲期待、对“疗愈疲惫”的情感诉求、对“触摸文化根脉”的精神向往。在这场乡村价值的重构浪潮中,田园民宿早已挣脱“住宿工具”的原始定义,成为连接城市消费力与乡村资源的纽带。

 民宿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建筑空间营造的独特场景。成功的民宿项目往往深度挖掘并转化了“本土建筑智慧”。无论是浙北的夯土墙、徽派的马头墙,还是闽南的红砖古厝,这些承载着历史与地域特色的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和舒适性要求进行了融合,使得民宿本身就成为一件值得专程探访的艺术品。 

*图片来源:隐也民宿大众点评账号

然而,若仅止步于“拍照打卡”的景观功能,民宿的经济价值依然是单薄且易被复制的。其真正的溢价能力,来源于以场景为依托的深度体验价值。例如上海青浦朱家角镇近期推出“农、文、旅特色活动进民宿”系列项目,通过非遗技艺、水乡生活、文化品鉴、人文故事、美食体验等多元活动赋能民宿,让游客在住宿中沉浸式体验江南古镇的文化魅力。

 同在上海青浦区的金泽镇,在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的实践更直观展现了这种深度体验的经济转化力。经综合统计,国庆期间金泽镇全镇累计客流量超10万人次,该镇现有的64家民宿共568间房,黄金周内星级民宿入住率达100%,客房创收196.8万元。

 为了吸引游客,金泽镇的各家民宿着力打造差异化体验:有的提供日间乡野体验、傍晚生态漫步的沉浸式活动,有的聚焦亲子群体,设计乡村冒险、夜间观虫及植物拓印等自然手工课。还有民宿结合桨板运动、乡村骑行等户外项目,让住客在动静之间感受水乡独特魅力。

 田野民宿的商业本质,是销售以空间为载体、高度定制化的生活方式解决方案。让消费者买单的并非只是睡觉的地方,而是一套完整的、不可复制的体验。它通过较高的客单价和停留时间,直接拉动了本地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销售,并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岗位,如管家、厨师、活动向导等。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流量入口,能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消费,形成一个以民宿为核心的微型商业生态。

乡村认养:打造你的私人农场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一种与自然重新连接的对话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屏幕里的虚拟农场,而是选择走进现实中的田园,通过“认养”一方土地来收获属于自己的新鲜蔬菜,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零距离体验。

 这种被称为“认养农业”的新兴模式,其核心在于消费者通过预付费用的方式,获得指定地块农产品的专属收获权。农场则承诺以绿色、有机的种植标准进行管理,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品质。

*图片来源:田园种地种菜养鸡小程序

通常情况下,农场会将耕地划分为若干单元供消费者选择认养。认养者既可以亲身参与播种、施肥、除草等农事活动,感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乐趣;也可以委托农场进行专业管理,通过线上平台随时了解作物的生长状况。待到收获时节,认养人便能收到来自“自家地块”的新鲜农产品。

 这种创新的农业模式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更让久居都市的人们得以亲近土地,体验春播秋收的喜悦,同时也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实现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认养也在推动乡村产业实现转型——从单纯的“卖产品”向综合的“卖服务”与“卖体验”升级。无论是郊区租地的社交功能,还是认养模式延伸出的代种植、个性化采摘、播种节、丰收祭等多元化服务,都将一次性的交易转化为长期的互动。

 都市人的“田园生活”或许无法完全消解现代生活的压力,但这些实践无疑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农业经济形态正在形成。在这个以“数字田园”为载体的场景中,农业不仅满足着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将持续滋养着都市人的精神世界,为城乡融合发展开辟出充满生机的新路径。

 闲置建筑文创改造:延续乡村文脉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推进中,如何处置那些承载村落集体记忆、却已丧失原有功能的闲置建筑,是亟待回应的现实命题。简单拆除会割裂村落的记忆脉络,任其荒废则造成存量资产的闲置浪费。因此,将废弃校舍、粮仓、老宅与旧工业园等,通过创意设计转化为文创空间,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文创改造的逻辑在于借助创意设计激活老建筑的“历史基因”,以对话式思维挖掘其潜在价值。斑驳的墙面肌理、裸露的木构桁架、甚至是遗留的标语,这些曾因功能迭代而显得“过时”的元素,在设计视角下成为独特的美学符号与叙事载体。

 例如,老粮仓可依托高敞空间转型为工业风美术馆,原有的结构框架恰好适配大型艺术装置的陈列;废弃校舍的教室可拆分重构为独立工作室或复合型书店,走廊则自然转化为展览动线;废弃的工业园保留设备做展览……此类改造不仅在物理层面实现了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更在文化层面完成了乡村文脉的转译,使老建筑真正“活”在当下。

*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经济价值层面,改造后的空间本身成为乡村新的文化地标与旅游吸引点,能够有效带动人流,并促进周边农产品销售、农家餐饮与乡土体验等业态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空间对艺术家、设计师与文创从业者等“新乡村建设者”形成强大吸引力。他们的入驻不仅为乡村带来新的审美视野与创作活力,更可能引入跨领域的知识体系与创新资源,为传统产业赋能。

 随着创意社群的聚集,乡村文化生态被快速激活,进而催生具有内生动力的产业集群。围绕核心文创空间,精品民宿、主题餐饮与手工工坊等配套业态逐步生长,形成有机联动的创意经济生态圈,不仅实现自身资产价值的大幅提升,更在延续乡土记忆的基础上,为乡村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文化动能,走出一条兼顾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乡村发展之路。 

线上线下融合市集:重新定义购物体验

 传统的乡村市集,遵循着古老的时空节奏,周期性出现,服务固定区域。而在数字时代,乡村市集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进化为一个线上线下无缝融合、持续运营的立体化销售与体验网络。它不再只是农产品交易的场所,而是整合了产品、体验、社交与文化的“场景化消费”平台,成为推动乡村品牌化与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

 线下市集的升级,关键在于“场景”的营造。它超越了单纯买卖的功能,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消费场域。一个成功的线下市集,往往以一个鲜明的主题为核心,例如“秋收艺术节”“乡村艺术节”“趣野新集”。在这个主题场景下,本地的农产品、手工艺品与现场的乡土美食体验、互动工作坊乃至整体的视觉陈设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可沉浸其中的休闲娱乐场景。对城市消费者而言,单纯的购物成为一场融合乡土风情与审美体验的周末微旅行。

*图片来源:上海长宁公众号

与此同时,线上市集作为延伸渠道,通过小程序、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将乡村好物持续对接城市消费群体。线下活动的现场氛围、真实互动与内容传播,为线上渠道做传播;而线上积累的用户社群与反馈数据,又反哺线下市集的主题策划与产品优化,形成双向赋能。

 在这一模式下,乡村市集完成了从“节庆式交易”向“常态化运营”的关键转型。线上线下渠道的深度融合,不仅拓宽了销售半径、提升了经济效益,更通过持续的数据反馈,推动供应链的优化与产品迭代,驱动乡村经济不断发展。

 从临时性聚集到持续性链接,从单一交易到复合体验,线上线下融合的市集模式,已然成为推动乡村品牌化、拉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它让乡村资源在更广阔的维度上焕发新生,构建出一个可持续的价值循环体系,不断拓展乡村发展的可能性。

总结

当咖啡香飘过稻田,当星空成为课堂,当老建筑在创意中重获新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新业态的兴起,更是城乡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

 在这里,乡村不再是单向接收辐射的末端,而是能够持续输出价值、与城市平等对话的重要角色。

 随着更多创新模式的生根发芽,未来的乡村必将以其独特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生活选择,在与城市的双向滋养中,共同开启城乡融合的新可能。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为你推荐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10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