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彦丨作者
木鱼丨编辑
壹览商业丨出品
进入8月,全球日化巨头陆续披露半年报,整体数据普遍承压。
宝洁2025上半年美容业务销售额同比下滑0.7%;联合利华美容与健康部门、个人护理业务则分别下降0.8%和5.9%;科蒂皮肤健康与美容业务销售额为20.36亿美元,同比减少5.6%;资生堂集团的销售额更是暴跌7.6%。
在中国市场,化妆品企业要想实现增长同样不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化妆品类零售额为2291亿元,同比增长2.9%,不仅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整体增速,也略低于一季度3.2%的水平。
当下,行业普遍面临库存高企、流量成本上升、品牌老化等共性问题,也都在寻找新的解题思路。
行业仍在穿越周期
美妆行业的压力来自多重维度。
首先,渠道的红利时代已经结束。KA商超客流持续下滑,线下铺货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而在线上,虽然直播电商依旧繁荣,但流量价格节节攀升,单纯依靠大规模投放换取销量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其次,消费者的迭代速度远超品牌自身的调整速度。年轻一代的审美和消费习惯变化迅猛,导致不少老品牌难以跟上节奏。产品更新过慢、创新不足,品牌老化问题愈发凸显,新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往往在短期流量退潮后迅速跌落。
再次,库存高企与费用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持续困扰企业。部分企业依然依赖渠道压货来维持增长,把货先“堆”到经销商或商超账面上,但实际消费端未必消化得掉。这样一来,短期数据看似亮眼,但后续往往伴随退货和折扣清仓,利润被大幅稀释。
与此同时,高企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并未因为收入放缓而下降,反而在广告投放、渠道返利、人力成本中不断上升。结果就是企业陷入“表面增长、实际透支”的困境:账面规模在扩张,但利润的含金量却越来越低。
行业进入到了一个必须同时兼顾效率与品牌价值的新周期。面对挑战,企业不能再依赖惯性打法,而必须通过提升运营效率、优化产品结构,尤其是活化品牌,才能重新与新一代消费者建立连接。
回到国内市场,大多数美妆集团依然难以摆脱对大单品的高度依赖,产品矩阵和渠道创新不足。壹览商业注意到,在已披露半年报的上市美妆集团中,多数企业单一品牌的营收占比超过80%,线上渠道贡献占比超过90%。
也正因此,那些能够重构品牌逻辑、走出大单品依赖的企业,格外值得关注。上海家化就是其中典型。
它不仅拥有多品牌矩阵,而且是从线下起家,在商超、分销渠道中打下了深厚基础。据其8月21日公布的半年报,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34.78亿元,同比增长4.75%;净利润则实现了11.66%的增长,达到2.66亿元。
营收和利润双双超预期之下,127岁的上海家化,如何再次穿越行业周期?
从商业模式来破局
针对上海家化这次中报的成绩,很多媒体都用“触底反弹”来形容。确实,上海家化度过了极其不易的几年。
多数消费者对这家企业可能没有太深刻的认知、但一提起六神、佰草集、玉泽这些品牌,却往往耳熟能详。在最擅长打爆品的美妆个护行业,这家公司却常被贴上“不会玩流量”“品牌老化”的标签。
当然,上海家化并非缺少好品牌,而是它赖以成功的那套商业逻辑,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二十多年前,它在全国设立29个经营部,靠庞大的销售队伍深耕商超货架。那会儿,客户经理跑卖场,盯货架,关系稳固,货架面积越大,产品就卖得越多。扩品成了增长的关键手段,货架一旦进入就相对稳定。这种打法让家化在早年确立了渠道优势。
但问题也埋在这里。线下逻辑决定了品牌只是渠道的附庸。进入电商时代,上海家化一度延续这种思维,设立统一的电商中台,渠道掌握预算,品牌只能被动承接。
但线上不是“货架逻辑”,而是单品逻辑。于是,线下“扩货架”的打法,搬到线上成了累赘。渠道组织越来越庞大,而品牌越来越边缘。
去年6月,新任董事长兼CEO林小海接手后,直接从底部的商业逻辑来解决问题。他把线上业务打散重组,以品牌为单位形成作战单元。
改革,让组织的敏捷性提升。
半年报进一步验证了上海家化经营效率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提升至63.37%,;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39.7%。
对这家公司而言,敏捷组织的建立,让品牌有了快速响应市场的可能。但商业模式的破局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在新周期里焕发生命力。
把品牌都“活化”一遍
在消费行业里,“品牌活化”常常被认为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它包含两个动作:寻根与新生。寻根,是回到品牌最初的价值命题;焕新,则是以符合当下消费者的方式重新表达。这两步缺一不可。
上海家化的做法,首先是确立品牌分级逻辑。林小海上任后,把旗下众多品牌划分为不同梯队:把品牌定位清晰、产品竞争力扎实的玉泽、六神定位为第一梯队;把潜力大、但需要更多时间重塑的佰草集、美加净定位为第二梯队;启初、高夫等其他品牌归为第三梯队。这样的分层,使得资源投入有了明确的优先级。
再看上海家化如何“寻根”。许多老品牌的问题,并非产品力消失,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丢失了最初的优势。
因此,林小海让六神回归清凉驱蚊场景,佰草集回到中医中草药以方养肤的根脉,玉泽坚定皮肤屏障修护的专业定位。
然后,进入“焕新”阶段。以六神为例,在既有花露水品类基础上,六神开创新品类,推出“驱蚊蛋”。这一产品用了20%高浓度羟哌酯配方,并升级便携蛋形包装和香水级调香,适配露营、夜游等新兴社交场景。
同时,品牌在传播上贴合内容生态:玩梗“SIX GOOD”,推出IP联名,请顶流代言人肖战,并在电商大促中设立“逢6必爽节”。
其他品牌同样在尝试“寻根+焕新”。玉泽则在专业线产品上打磨细节,不仅升级配方,也采用哑光包装、静音弹簧,以强化专业护肤的体验感。佰草集回到“美自根源养有方”的初心,主推“新七白”泥膜(大白泥),上半年整体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从二梯队强势逆袭;高夫则主动从“抗老”赛道退出,转向“控油祛痘”,瞄准大学生等年轻市场。
财报显示,这套组合拳下,玉泽品牌线上销售占比已达75%,并在屈臣氏和医院渠道稳固线下根基;佰草集刘媛媛直播专场单场GMV 3700万元的爆发,带动品牌放量;六神驱蚊蛋有望在今年成为亿元单品,并带动线上花露水增长。下半年,佰草集继续推出“修源五行仙草油”、美加净推出蜂胶护手霜。
这些案例说明,品牌层面的调整正在产生实质性的市场回报。通过寻根与焕新,上海家化让品牌重新与消费者产生强连接。
然而,品牌焕新的价值不仅在于带来一时的爆款,更在于它能否沉淀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值得观察的是这种“活化”能否逐渐转化为财务质量的改善和品牌护城河的构建。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上海家化半年报释放的信号,提供了一个长期主义的观察视角。
长期主义与价值投资
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份半年报释放出不少积极信号。
财务数据层面,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大增39.7%,应收账款同比下降25.7%,库存同比下降20.6%。公司账面货币资金达 69.6 亿元,叠加 21.9 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现金及类现金合计超过 90 亿元,为下半年在营销和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提供了充足弹性。
财报发布后的首个工作日,上海家化迎来今年首个涨停板,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投资者对这些信号的认可。
下一步挑战在于如何更“精打细算”的创造品牌价值。今年上半年,上海家化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6%,虽然体现了管理层对长期产品力的重视,但也让现金流与费用的平衡更具挑战。
亚马逊在早期的多年亏损中,坚持将利润投入到物流、技术和用户体验上,最终换来了最强大的商业护城河。上海家化的逻辑,与此有一定相似之处:短期的费用压力,是为了长期品牌的重建与构建差异化护城河。
与国内同行相比,这家百年企业的独特之处在于时间的沉淀。它的品牌矩阵横跨六神、玉泽、佰草集、美加净等不同品类与人群。只要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这些品牌的底色不会消失,反而能释放出更强的复合增长力。
过去一年,新任CEO 带来的变化,让这家百年企业从低谷中重新抬起了头。在行业进入新周期的当下,上海家化的故事或许还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