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拧巴的会员制零售,在中国市场遇到瓶颈
TOP小助手
2025.07.24
赞 0浏览 549评论 0收藏 0

山姆因为上新一款好丽友派,竟引发会员的集体焦虑,不是嫌弃口味,而是质问:“我每年交260元的会员费,难道就为了买好丽友派、溜溜梅?”

1.jpg

图源@九派新闻

看似荒诞的争论,撕开了中国会员制零售的繁荣表象,暴露出尴尬的事实:被奉为零售新范式的付费会员模式,在中国市场撞上了难以突破的认知高墙。

1753668923905775.png
会员制卖的不是商品

是身份的“通行证”

“交钱才能进门选购”,这个违背常理的模式能在欧美根深蒂固,核心在于它构建了一套强大的身份认同系统。

提起Costco,会自然想到“省钱精英”的人设,作为会员制仓储零售鼻祖,Costco不只便宜大碗,也为用户创造了独特的价值感。

在Costco,手握会员卡的美国中产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预付费会员制让Costco吸引了对现金流不敏感的用户,同时他们家里有空间存放这些大包装商品,对他们来说,巨大包装是精明持家的外化,低价iPhone是内部渠道的福利。购物在此成了一种建立身份认同的仪式。

2.jpg

2024全年,Costco实现净利润73.67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其中,虽然商品销售体量更大,但占利润大头的是会员费,商品销售带来的利润反而不多。

而先一步抢占中国市场的山姆,则把这套身份认同玩到了极致。

在中国市场的狂飙期,山姆一度成功树立了“中产生活风向标”的形象。“山姆同款”成为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种草标签,照片中巨大的购物车、独家大牌货、网红蛋糕,被解读为某种阶层品味的象征。在这里消费,似乎成为了“懂生活”“有高质量需求”的代名词。

会员费的本质,是购买进入某个圈子的资格,用户买的不只是商品和服务,更是圈层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而好丽友派这样的品牌出现在会员制超市,足以让山姆们精心维持的体验感瞬间坍塌,争议已经和它的产品本身没什么关联。

1753668950104408.png
“小而美”还是“人从众”?

会员制的中国悖论

山姆的困局,源于中国会员制模式深藏的根本性矛盾,即承诺的“小众严选”和现实的“做大焦虑”之间的冲突。

会员制最初的魅力在于严选、独家、人无我有,这要求品牌精准服务于特定群体,维持高门槛和高独特性。

但中国市场的巨量诱惑实在太大。面对盒马、Costco甚至永辉的围追堵截,平台增长的压力迫使山姆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引入更普适、更易起销量的商品,甚至试图吸引更多非核心会员。

这本意是扩宽护城河,却先掘断了品牌的根基,得罪了最该珍惜的付费核心用户群。

我们都知道,真正支撑严选的,是打造差异化、独家的商品体系和供应链。但找到兼具高品质、独特性且能快速起量支撑庞大体系的供应商谈何容易?

当差异化商品跟不上扩张步伐,企业就只能向主流供应链妥协,陷入“增长需要扩品- 扩品破坏独特性-独特性丧失,削弱了会员价值-增长不可持续”的恶性循环。

3.jpg

在美国成熟的会员文化下,消费者心里有一笔清楚的账,即“交出的会员费=省下的钱”,但中国消费者对会员权益的认知更脆弱。

山姆中国初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商品打造的稀缺性和社交价值。一旦这种心理价值的光环褪去,用户的注意力会迅速转向“260元到底值不值”,直接拷问性价比。而竞争对手那些巨头平台强大的补贴能力,让山姆在此处毫无优势。

1753668973121956.png
沟通失灵:信任危机下的鸡同鸭讲

危机爆发后,山姆程式化的回应未能消弭质疑,反而加深了裂痕,这揭示出会员制模式更严重的沟通困境。

TOP君认为,用程序合规回应价值失守注定失效。会员质问“这配得上我的260元吗?”,此情此景下,品牌回复“会员第一”“与供应商共创开发优质商品”完全是答非所问,因为用户愤怒的不是质量问题,而是价值感和身份感的损失,品牌却没有理解这份情感联结的重要性。

于情,品牌的单方面宣告式沟通缺乏共情。于理,品牌回应的透明度严重不足。严选的标准是什么?好丽友凭什么入选?会员花的会员费用在了哪里?回应敷衍了事,关键信息模糊不清,就会让会员对品牌失去信任基础。

在后真相时代,没有透明,就没有信任。会员制模式要在复杂的中国市场寻求破局,核心在于重塑信价比。

首先是回归本源,重筑身份认同。在当下的中国市场,品牌要明确核心客群画像是新中产家庭还是品质单身族,重新聚焦不可替代的商品组合和会员服务。以此为核心壁垒,山姆需要持续打造真正稀缺、独到、能支撑身份认同的商品力。

其次,通过需求分层、场景延展化解小众与规模的悖论。虽然山姆区分普通会员和卓越会员,但卓越会员权益不明显,很多用户没有感知。品牌应该为重度付费用户提供更专属、更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品牌可以将会员价值延伸至高频的生活场景,比如优质的母婴服务、高效的线上配送体验。

最后,品牌要用“透明+参与”重建沟通模式。此次事件众多会员写邮件投诉到总部,却只得到邮箱的自动回复,让不少用户更加寒心。品牌应建立常态化的会员意见收集和反馈渠道,并且定期公开透明选品逻辑,直白告诉用户,为什么选这个产品?它好在哪里?只要理解用户的焦虑来自于价值焦虑,沟通就自然围绕“如何让你的会员资格更值”展开。

结  语

随着中国消费者心理和市场结构的快速变化,会员制的困境迟早都要显现出来,山姆好丽友事件只不过为品牌提前敲响了警钟。这提醒我们,品牌如果只凭简单的仓储大包装与年费机制,而无法精准理解“身份认同”的打造、不能平衡小众格调与大众体量的天然冲突,会员制零售的中国故事可能终究只是一场看上去很美的水土不服。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7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