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和郑州,谁是未来的短剧之都?
剧风营
半天前
赞 0浏览 323评论 0收藏 0

以往,中国影视产业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以及浙江杭州、横店等城市,分布较为集中,其中北京是绝对的中心,浙江其次。比如华谊兄弟、光线、博纳、新丽传媒等都在北京,华策在杭州。

然而,微短剧行业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中国影视行业的地区分布情况。虽然从企业注册数据来看,北京、上海依然位居前列,但从实际生产端来看,微短剧呈现出与传统影视行业截然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其中西安和郑州是两个典型代表。

西安:现任短剧之都

西安被称为“短剧之都”并非浪得虚名。

2023年全国微短剧中超60%出自西安,爆款产品中八成由西安团队承制。2024年上半年,西安在短剧百强承制榜中占比22%,排名全国第一。

01.png

西安能获得这样的成绩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众所周知,微短剧赚的第一波快钱靠的是投流,而此前西安正是信息流广告企业集聚的地方。对于早期的微短剧公司而言,与其说它们是影视公司,不如说他们是信息流广告公司。因此,西安微短剧公司多由本地信息流广告企业转型而来(如星光映美、丰行文化)。这些企业早年将网文剧情拍成引流短片,积累了“短平快”内容生产和投流经验,与微短剧“强冲突、快节奏”模式高度契合。2022年行业爆发期,西安企业率先入局,成为全国首批规模化承制方。

同时,西安本地的生活短剧栏目如《都市碎戏》《狼人虎剧》等培育了大量群众演员(占行业演员70%),形成成熟表演人才池;同时培养了一批熟悉短剧节奏的导演和编剧。

在微短剧爆发后,西安出现了很多“一站式”的短剧拍摄场地,大大提高微短剧剧组拍摄效率,为西安成为未来的微短剧之都奠定了基础。

民间出现产业萌芽后,政府的政策也跟进得很及时。2023年,陕西省出台《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简化审批、提供税收优惠,并设立最高300万元精品剧奖励基金。

西咸新区授牌5大影视基地(如造梦工厂、十里沣河),推动“拎包入住”式拍摄。

02.jpg

在成本上,西安的影视基地收费远低于上海、横店等地。如造梦工厂影视基地拍摄收费仅300元/小时或3000元/天。微短剧制作周期极短,一部50-100集的剧只需7-8天即可完成,成本仅几十万元。

在上游剧本内容端,西安也具备很大优势。西安本身就有较大的编剧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在这方面潜力巨大,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文旅融合创新方面,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古城墙、大雁塔等名胜成为重要取景地。陕西推送的《恋恋小食光》荣获"十大文旅微短剧"和"十大文旅知名度提升榜"两项荣誉。

综合以上,西安已形成"剧本孵化-拍摄制作-投流发行"全产业链。

西安格物千帆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表示:“微短剧行业内的‘单日消耗日榜’可以说是行业内的风向标,就当前来看,西安制作的微短剧上榜率能保持在30%~40%,这说明在微短剧制作方面,西安依然是头部城市。”

郑州:力争成为2027年微短剧之都

虽然西安已经被称为短剧之都,但紧随其后的郑州并不甘落后。

截止2024年上半年,在全国通过网络视听平台机构自审通过播出的“竖屏”短剧行业中,西安、郑州、横店位居全国前三。在郑州市580多家获批的文化传媒公司中,专门从事网络影视剧制作、拍摄小程序剧为主的就有290多家。

2024年年中,郑州政府发文,争取到2027年将郑州打造成“微短剧创作之都”。

说起郑州微短剧行业最初的兴起原因,跟西安异曲同工。微短剧最早起源于网络小说“片段预览”,为了能让受众更快地了解小说中的精彩情节,出品方往往会将网络小说的经常片段制作成极短的视频预览,在各类弹窗广告中投放,以期用这种更具表现力的形式,吸引读者。在这一时期,郑州以其区位、成本、人力等优势,占得先机。

郑州三笙万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鸿方说,因为信息流集中、成本低,很多北上广深的公司都愿意把单子派往郑州。在量大单多的积累下,许多公司开始与一些临时演员建立联系,并逐渐探索把小说当成短剧来做,相关公司顺时而生,形成现在的市场格局。

03.jpg

早期的市场积累,让诸多中小短剧拍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如今,郑州现存的微短剧公司已升至700多家。

2023年时,以战神、龙尊、神豪、至尊等为关键字的战神短剧让郑州成为了爆款发源地之一。2023年,全国有30%的微短剧出自郑州。

第二个原因,郑州也跟西安一样。河南网文作者数量位居全国前三,为剧本改编提供丰富源头。早期短剧直接改编热门网文片段(如战神、赘婿类),快速吸引下沉市场用户。

第三个原因跟西安不同,郑州作为全国高铁中心,便于剧组跨区域调度。疫情期间,大量影视从业者从横店、北京返乡,为本地注入专业导演、摄影团。

成本方面,郑州有1300万常住人口中,大学生、务工人员构成庞大群演池,单日薪酬仅为横店的1/3,制作周期跟西安类似,都是仅需一周。

政策上,郑州也不示弱,2024年出台扶持政策,对国家级重点剧本补贴5万元,入选广电总局文旅计划的剧奖励30万元。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吸引年轻创业者扎根,形成“本土孵化+外部回流”的人才生态。

文旅融合上,推出“河之南·游郑州”创作计划,将少林功夫、黄帝文化植入剧情(如《天下嵩山》上线2天付费破1000万元)。

谁会赢?

支撑西安和郑州崛起的,都是产业基因、成本红利、政策催化的三重逻辑。

先是通过信息流广告转型进行低成本试错,之后利用丰富的内容源、便捷的交通、低廉的人力成本的优势进行规模化承接,最后凭借政策赋能、文旅融合实现升级。

目前两个城市看起来不相伯仲,未来能否完成从“竖店”(制作工厂)到“创作之都”的跨越,需要强化原创IP开发、突破发行壁垒,并在AIGC技术浪潮中抢占工业化先机。

两者未必非得整一个第一,郑州将与西安形成“双核驱动”,也许更有利于中国短剧产业格局。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为你推荐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7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