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发现自己是这个历程的「最完整观察者」之一:早在2015年,王宁就对我详细讲解了潮玩盲盒的原理;11年来的最重要几个IP,我都见过最早期的样子;十年来最重要的几个里程碑式事件,我都出现在第一时间观察……
在2016年以前,是潮玩文化的洪荒时代,代表IP是Sonny Angel。
2016至2019年是潮玩文化的牧歌时代,代表IP是Molly。
2019至2023年是潮玩文化的耕读时代,代表IP非常丰富。
2024年至今往后是潮玩文化的航海时代,代表IP是Labubu。(见下表)
「洪荒时代」
潮玩盲盒文化的洪荒时代(2016年以前)与Sonny Angel的崛起。
在2016年之前的潮玩文化“洪荒时代”,全球潮玩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市场认知度低、产业链分散,而日本IP Sonny Angel 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商业模式,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存在,奠定了潮玩从小众文化走向大众消费的基础。
1. 洪荒时代的行业特征
这一时期的潮玩市场以“舶来品”为主,缺乏本土原创IP。
中国消费者对潮玩的认知停留在“高端玩具”或“收藏品”层面,市场主要由日本、美国品牌主导。例如,日本Medicom Toys的BE@RBRICK(2001年)和美国KAWS(1990年代)虽已崭露头角,但尚未形成规模化商业体系。
BE@RBRICK
国内潮玩销售渠道零散,多以杂货店、展会或代购形式存在,用户群体局限于极少数收藏爱好者。
2. Sonny Angel的设计与定位革新
2004年,日本Dreams公司推出Sonny Angel,其形象为头戴不同主题装饰(如动物、水果)的光身天使男孩,圆润的体型、凸起的小肚子和奶瓶包装设计,打破了传统玩具的“儿童属性”,精准定位16-28岁年轻女性群体。
sonny angel
3. 盲盒模式的开创性实践
Sonny Angel的爆火离不开其盲盒销售机制。每个系列包含12款常规造型,采用全密封包装,用户购买时无法预知具体款式,同时设置限量版,刺激复购与社交交换。
例如,2014年推出的天气系列盲盒在线上秒空,小龙人隐藏款二手价飙升至1200元(原价约46元)。这种模式不仅催生了“捏盒摇重”等攻略文化,还衍生出粉丝社群和二手交易平台,为后续潮玩生态奠定基础。
sonny angel 天气系列
4. 中国市场破局与行业启蒙
2014年,Sonny Angel迅速成为泡泡玛特其线下门店的销量支柱。根据早期数据,该IP曾占泡泡玛特总营收的30%,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而当时的泡泡玛特还只是一个买手型文化产品杂货店,Sonny Angel的潮玩盲盒只占货架的一小部分。
Sonny Angel的成功让国内从业者,尤其是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意识到IP运营和用户共创的潜力:一方面,泡泡玛特受此启发转型潮玩赛道,一个新的辉煌时代即将开始。
5. 洪荒时代的局限与遗产
尽管Sonny Angel开创了潮玩商业化先河,但其局限性亦凸显了洪荒时代的特征:
文化价值薄弱:IP缺乏世界观构建,依赖单一造型迭代,用户黏性易受新品冲击;
渠道杂乱:泡泡玛特早期门店同时售卖杂货与Sonny Angel,同一IP在各种良莠不齐的渠道都可以找到,市场运营还是非常原始的;
全球化不足:Sonny Angel的日本母公司是非常保守的传统公司,而且出身「食玩」,在日本本也并非动漫IP主流,海外拓展也依赖代理商,未形成独立品牌势能。
然而,Sonny Angel的盲盒机制、社群运营及用户情感联结模式,为后续Molly、Labubu等IP提供了范式。其历史意义在于,将潮玩从“小众收藏”推向大众消费市场,成为行业从“洪荒”迈向“牧歌时代”的关键跳板。
「牧歌时代」
潮玩文化的牧歌时代(2016-2019)与Molly的崛起。
2016至2019年,我称之为潮玩文化的“牧歌时代”。这一时期以泡泡玛特旗下IP Molly 为核心代表,潮玩行业从边缘小众市场迈入大众消费领域,呈现出田园诗般的蓬勃生长与商业化觉醒。
Molly的崛起不仅标志中国本土潮玩IP的首次规模化破圈,更推动行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消费文化。
1. 牧歌时代的行业转型
牧歌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从艺术玩具到大众消费”的转型。
此前潮玩市场依赖日本IP(如Sonny Angel)和海外设计师作品,渠道分散且用户黏性低。2016年泡泡玛特签约香港设计师王信明Kenny Wong,将Molly这一无故事背景的“傲娇女孩”形象推向市场,通过盲盒模式开启潮玩工业化生产与标准化运营。
2. Molly的“留白式设计”与情感投射
Molly的湖绿色无瞳孔大眼、微垂嘴角的傲骄表情,成为用户情感投射的最佳载体。
Molly的IP人设是一个有艺术感、充满想象力的女孩,核心情感特质是傲娇,阳光、梦想的人格特性,既具有孩童的天真,又具有成人的梦想感。
Molly的最初设计
它的所有系列主题都结合不同文化,而自己则是“留白”。这种“留白美学”赋予用户极大想象空间:职场白领视其为对抗焦虑的“冷面战士”,学生群体则将其视为陪伴成长的“治愈伙伴”。设计师Kenny Wong曾坦言,Molly的空白感“让每个人都能在她身上看到自己”。
本文作者与Molly创作者Kenny的合影
3. 盲盒机制与消费狂欢
Molly的成功离不开泡泡玛特对盲盒模式的工业化改造。相较于Sonny Angel的随机扭蛋,Molly系列首次引入“隐藏款概率公示”(如1/144稀有度)和“更富于文化感的系列主题”策略。
例如2017年推出的Molly星座系列,将12星座与职业造型结合,单系列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盲盒的“不确定奖励机制”激活了用户的赌徒心理与收集欲,二手市场上隐藏款价格一度暴涨至原价的40倍。据统计,2018年Molly用户复购率达68.5%,远超传统玩具行业水平。
Molly早期代表:星座系列
4. Z世代的情绪共振与圈层构建
牧歌时代的另一突破在于精准捕捉Z世代消费心理。
Molly的“无故事性”反而成为优势:用户通过DIY改娃、社群换娃赋予其个性化叙事。在微博超话和潮玩展会上,“改娃师”将Molly装扮成朋克摇滚风或古风仕女,衍生出“娃衣经济”和“改娃教程”等亚文化分支。
泡泡玛特通过举办北京国际潮玩展(2017年首届),将分散的玩家凝聚为具有身份认同的“亚文化圈”,形成“抽盒-晒娃-换娃-改娃”的完整社交链条
划时代的里程碑:第一届北京国际潮玩展
5. 行业遗产与时代局限
牧歌时代为潮玩行业留下三大遗产:
商业模式验证:Molly证明本土IP可通过工业化生产实现规模化盈利,吸引52TOYS、19八三等品牌入局;
用户心智培育:盲盒机制培养出年均消费超5次的忠实用户群体;
文化符号升级:潮玩从“小众收藏品”进阶为年轻人表达生活态度的“社交货币”。
但这一阶段也存在明显局限——
IP过度依赖造型迭代,缺乏文化内涵沉淀;市场同质化严重,2019年国内潮玩品牌已超200家,但90%仍停留在仿制Molly的“萌系”设计。
直至2019年后行业进入“耕读时代”,多元IP(如DIMOO、SKULLPANDA)才逐渐突破单一审美范式。
以Molly IP为代表的牧歌时代,本质是一场关于“空白美学”与“情感商业”的启蒙运动。它用无表情的瓷娃娃面孔,映照出中国年轻世代在物质丰裕时代的精神渴求,也为潮玩文化从情绪消费迈向文化认同铺就了关键台阶。
「耕读时代」
潮玩文化的耕读时代(2019-2023)与多元IP的爆发。
2019至2023年被称为潮玩文化的“耕读时代”,这一时期行业从单一IP主导转向多元生态共荣,市场呈现“深耕内容”与“破圈共生”的双重特征。
随着泡泡玛特上市(2020年)和Z世代消费力崛起,潮玩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IP矩阵从萌系盲盒扩展至艺术玩具、联名跨界、文化融合等多维度,形成“万物皆可潮玩”的产业格局。
1. 耕读时代的行业革新
耕读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从规模化到生态化。相较于牧歌时代Molly的单一爆款逻辑,这一时期IP开发呈现三大转向:
垂直细分市场分化出萌系、暗黑、国风、科幻等多元赛道。例如DIMOO以“梦境守护者”概念打造童话治愈风,SKULLPANDA则凭借赛博朋克美学吸引亚文化群体。
联名破圈IP与餐饮、美妆、影视等领域深度融合。泡泡玛特与星巴克推出限定款盲盒,单日销售额破千万;SKULLPANDA与MAC口红联名,将潮玩植入美妆消费场景。
技术赋能3D打印、AIGC技术降低设计门槛,独立设计师品牌激增。2021年潮玩设计师数量较2019年增长320%,形成“头部IP+腰部创作者”的生态梯队。
2. 代表IP的文化深耕
耕读时代的IP以叙事构建和情感共鸣为核心竞争力:
DIMOO设计师Ayan通过“云朵精灵”世界观,将环保、孤独症关怀等议题融入设计。2021年推出的“珊瑚系列”以濒危海洋生物为原型,销售额达1.2亿元,同时带动公益捐赠。
DIMOO
SKULLPANDA凭借“末世少女”的赛博格形象,构建反乌托邦叙事。其“密林古堡”系列通过吸血鬼、狼人等哥特元素,将盲盒升级为微型艺术装置,二手市场隐藏款溢价超50倍。
SKULLPANDA
Labubu(早期阶段)龙家升创作的“暗黑小巫女”IP,以怪异造型打破萌系审美霸权,推出的“山椒鱼系列”十分怪异,还是方脸照型,预售即售罄,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Labubu“山椒鱼”系列
3. 文化融合与价值升维
这一时期潮玩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载体:
1)考古盲盒
河南博物院推出“文物修复”系列盲盒,将青铜器碎片埋入陶土,用户需亲手挖掘清理,既还原考古过程又普及历史知识,年销量突破百万件。
2)三星堆联名
三星堆博物馆与潮玩品牌合作推出的“祈福神官”系列,将文物造型抽象化为Q版手办,成为文旅融合标杆案例。
以菜狗为代表的「蔬菜精灵」盲盒,将动物和蔬菜水果的植物结合在一起,非常富于想像力,也很趣怪可爱,曾创造在B站上的最高众筹纪录。
4. 用户共创与圈层裂变
耕读时代重构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改娃文化用户通过重涂、拼接改造潮玩,衍生出“娃衣定制”“关节可动化”等亚文化分支。B站“改娃教程”视频播放量超5亿次,催生数十个百万粉丝级改娃师。
展会经济北京国际潮玩展(BTS)参观人次从2019年的10万增至2023年的35万,成为全球最大潮玩盛会。用户通过“面基换娃”“限定款抽选”强化圈层认同。
二手金融化隐藏款交易催生“潮玩证券化”现象。2022年SKULLPANDA“夜之城系列”隐藏款被炒至2.3万元。
5. 时代局限与产业遗产
耕读时代虽实现市场扩容,但仍暴露隐患:同质化竞争导致30%中小品牌亏损退出;IP过度依赖视觉创新,缺乏文化沉淀。
但其留下的用户共创机制、跨界生态模型和文化叙事方法论,为航海时代Labubu的全球化爆发奠定基础。
这场“多元共耕”的运动,最终让潮玩从亚文化跃升为Z世代的生活方式符号。
「航海时代」
潮玩文化的航海时代(2024年至今):Labubu的全球化征途与范式革命
2024年,潮玩文化正式迈入“航海时代”,以泡泡玛特旗下IP Labubu 为核心代表,行业从本土化竞争转向全球化生态扩张。
这场变革不仅是商业版图的延伸,更是中国潮玩从“文化跟随者”向“潮流定义者”跃迁的关键转折,其底层逻辑融合了文化融合、技术赋能与用户共创的复合势能。
1. 全球化战略:从“文化搬运”到“在地转译”
Labubu的航海征程以结合不同文化的在地化叙事重构为核心策略,突破传统IP输出的“文化折扣”困境——
在泰国,Labubu穿上传统泰式服饰,化身“旅游体验官”进驻大皇宫等文化地标,与旅游局合作推出“集徽章兑旅行基金”活动,将消费行为嵌入在地体验。
在北美市场,蕾哈娜、甚至卡戴珊等都被人拍到了身上的Labubu,代表Labubu已经打入美国主流时尚文化圈。
这种“20%核心特征保留+80%在地文化融合”的模式,使其成为不同市场的文化转译者而非搬运工,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475%-480%。
2. IP设计革命:丑萌美学的全球化破壁
Labubu的“丑萌”设计颠覆传统审美霸权——
香港艺术家龙家升赋予其北欧森林精灵的神秘基因:锯齿状尖牙、不对称圆眼与扭曲肢体形成视觉对冲,这种“缺陷美学”最初引发“丑”的争议,却因强烈的个性表达成为Z世代身份认同符号。
数据显示,Labubu用户中18-30岁群体占比达82%,其“邪魅纯真”的性格设定让粉丝自发构建叙事,如泰国玩家将其视为“叛逆守护神”,欧美用户则解读为“亚文化反抗者”。
3. 「暗黑小巫女」气质,切合欧美人群的审美与情感共鸣
Labubu不只有「丑萌」感,还有「暗黑小巫女」气质。这种气质属于全人类的某一种潜意识原型,具有泛文化的魔力,和能够跨地域、国家文化隔阂的情绪感染力。
Labubu既呼应欧洲哥特文化中的女巫,让人联想到蒂姆·伯顿电影《僵尸新娘》的哥特式浪漫;同时又暗合东方志怪传说中的精魅。她的气质里同时混杂着危险与天真的矛盾张力,所以,在欧美如西班牙、法国、南美洲等地,都同样引发了强烈的喜爱。
当迪士尼公主还在贩卖水晶鞋童话时,Labubu已化身新世纪暗黑福音——新的全球化IP,必须学会在人性潜意识的深渊中发现新的童话力量。
4. 产品微创新带来更多的情绪价值
Labubu突破传统手办单一材质局限,采用搪胶主体+毛绒配件的混合设计(如毛绒耳朵、尾巴),既保留塑胶的造型精度,又增加柔软触感。2024年泡泡玛特毛绒品类营收同比激增1289%,达28.32亿元。
毛绒材质赋予Labubu可拗造型的特性,用户可自由摆出搞怪姿势,增强把玩乐趣(如“前方高能”系列隐藏款可摆出倒立造型)。
“前方高能”系列划分7种情绪(爱/欢乐/本我等),通过色彩心理学强化情感联结。例如“本我”隐藏款通体黑色,象征Z世代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LABUBU“前方高能”七彩娃娃
5. 文化升维:从情绪消费到文化价值共同体
潮玩走到了从提供情绪价值到文化价值的关键节点,Labubu正好成为了这一提升期的关键IP。
情绪价值是个体的、情感的、有趣的;而文化价值是群体的、仪式的、自豪的。一个IP或一群IP,必须发展为某种文化,才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正如同芭比娃娃形成了芭比文化、乐高玩具形成了乐高文化一样,潮玩也正在成为潮玩文化。它现在不仅有情绪价值,也有文化价值。
从现在到未来,泡泡玛特以及潮玩IP,要做的是对文化价值的捍卫、坚持与全球化扩展。
AI生成图:乐高、芭比与MOLLY
「文化范式」
进入第四阶段航海时代后,潮玩盲盒已经成为了一场中国新文化的全球化范式突围。
潮玩虽肇始于日本,但真正首先形成产业化规模,引发消费狂潮,并蔓延到全世界的,是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由中国本土品牌造就的。潮玩产业不仅在中国迎来了盛世,也成功进军海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消费热潮。Labubu的全球化爆发,揭示了中国IP出海的终极密码:以文化势能跨越地缘壁垒,以数字基建支撑生态扩张,以情感联结消解贸易摩擦。
当西班牙的老奶奶看着新买的Labubu喜极而泣、巴黎卢浮宫的泡泡玛特店门前排起了欧美人群的长队、英国牛津大学的泡泡玛特店也挤满了来自全球的大学生时,中国的潮玩已经从商品进化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这场始于“丑萌精灵”的航海运动,正重新定义全球流行文化的话语权格局。
网上流传的西班牙老奶奶 收到LABUBU喜极而泣
长期以来,中国产品“走出去”往往只能走低价和跟随者的路线,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中国制造,没有中国创造”。而现在,中国的潮玩产业打破了这一偏见,以自己的创新文化出海,并占据了潮玩生态圈的全球性高地,成为时尚潮流的创造者,而不是单纯的跟随者和模仿者。
潮玩文化在“航海时代”要做的事情,应该是“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领潮者”,通过产品跨界、叙事深耕、用户共创和技术破圈,构建一个线上线下联动的超级IP生态。其成功不仅关乎泡泡玛特的业绩,更将让中国定义一种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