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的母亲节,品牌们做创意格外活跃。趁机我翻看了几个跟品牌营销相关的媒体平台,被这几年花里胡哨的品牌操作震惊了。
“创意视频”、“品牌联名”、“玩梗海报”、“抽象事件”……一屏屏看下来,有三个关键词反复出现:【携手】、【发布】、【年轻】。XXX品牌携手XXX,发布创意短片,击中年轻人;XXX品牌针对年轻人推出创意视频XXX………这些操作的数量之多,看得人头晕脑胀,这些图片、视频的颜色之绚烂,看得人瞬间多巴胺过敏。
图片源自网络
不是这些梗和创意玩得不好,只是我有两个根本性的疑问:
这些创意都发布在哪里了啊?为什么除了在营销行业的网站上,在生活中和他们自己的社媒上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些创意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跟这个品牌想要说的主题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吗?
一场打着“做内容”旗号进行的创意“大跃进”
怀揣着这两个疑问,我看了一个又一个“创意”,然后我意识到,品牌们有可能集体进入了一场热闹的“大跃进”,一场打着“做内容”旗号进行的创意“大跃进”。大家很关注“玩梗”,关注“联名”,喜欢把内容做成一个个豪华的视频,最不济也得来一套大屏投放的“金句”,金句要么感人,要么有趣,看的时候让人忍不住莞尔一笑,笑完之后对品牌连个涟漪一样的印象也留不下。
这样的创意,性价比真不算高。现在的顾客,早就被“创意”和“金句”刺激麻了。
且不说受众能不能看到这些信息,就算刷到了,看到品牌们花心思做出来的“创意”,大家的接收过程无非就像是刷了一把小红书、刷了一会抖音,误打误撞遇到了好玩的内容,哈哈笑两声,点个赞,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但是品牌方为了这些内容,那可是一个团队+N家外包创意公司忙前忙后了很久,还要给社媒平台充值才换来的。各家公司争先恐后的做创意,似乎正在成为一个潮流,左手是创意公司们的支持,右手是社媒平台们的鼓励,品牌方被裹挟的欲罢不能。
此时,一个重要的预警正在逐渐形成:这件事不合理。我们为节点性的创意所做的投入(内容制作+投放),大过了它实际可能产生的价值。
再换个角度仔细看,你会发现:那些大张旗鼓做“创意”作品的公司,平时其实花在内容上的时间不多,他们平时忙着就是卖货,到了某个节点或者一个阶段,立刻豪掷一笔钱,做成几个“创意”或者“事件”来刷一把屏。媒体报道一结束,立刻偃旗息鼓回到埋头卖货当中去,从根源上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是那么想做内容、会做内容。“创意”,仿佛就是旧日里“广告”的一个新式代名词而已,反正到时候就有一大堆创意公司挥舞着创意,供自己公司挑选。这样的“营销”,真的是把“内容”当作机械的工具,把“创意”当作内容的替代了。
图片源自网络
反观那些平时就认真在做内容营销的公司,反倒在关键节日、关键营销节点的时候显得有些“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比如蕉内、比如观夏、比如亚朵、比如农夫山泉,这些内容做的比较扎实,甚至靠做内容起家的品牌,反而没有什么特别的动静,也看不到什么大鸣大放的投入。
因为他们明白,做内容的目的,不是要“爆”,不是要“炸”,而是要“持续沟通”、“始终说清楚”。如果连自己的品牌都说不清楚,都无法沟通明白,仅仅靠一两条假“刷屏视频”,靠一个所谓“联名”,是压根起不到内容的作用的。这一点,品牌方一定要想明白。
两个建议 仅供参考
01. 不要把心思放在爆发性“创意”上,而是“日常内容”上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要反复品味,品牌和营销也尤其需要如此。真正做内容做得好的品牌,是看不到什么爆炸性的代表作的。胖东来、农夫山泉、洽洽瓜子、君乐宝乳业、蕉内、亚朵……这些内容都做的很扎实的品牌,你能想到他们有什么爆炸性的创意吗?
当然,这里有个小小的悖论,那就是企业在面临着考核品牌和内容部门员工的时候,或者甲方去评价乙方工作的时候,总是会以“你这个营销爆了吗”作为考核评估依据,这就使得员工和乙方都迫于“流量压力”,不断去追求“爆点”,甚至不惜将日常的功夫和预算都挪到押一个大作品上。这种情况,就容易造成一个不好的后果,那就是“歌红人不红”,创意作品很完美很优秀,是很好的一个视频/作品,然而对于品牌方来说,意义有限。因为它的“日常内容”能力跟不上,企业不重视日常内容,总是在押宝一样的押“爆”,做“创意”,日常的内容体系并不花心思去搭建,也没有持续的提高内容能力的意愿和急迫性。
其实,“日常内容”才是这道题的真正解题之道。内容逻辑理清楚,比做单独做一个爆款视频更有意义。内容规范讲清楚,比单独做一个联名事件更有意义。内容的格调拉上去,比投放一个创意更有价值。
做内容,千万不要总想着偷懒,在一个点上发力,过去老想着“Logo和符号”,后来想要“一句话定位”,再后来就押宝一个惊天动力的“创意”,都是在偷懒。
所有的快,都要拿慢来换。
02. 定好品牌内容的基本原则和“中心轴”,不要被流行带跑偏
做内容的时候,主体是企业。企业是什么风格,什么意图,是重要的,而不是什么流行趋势。
做品牌,回报的是那种有自己特色和风格,有自己一以贯之的内容原则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抄袭风格,或者干脆就是假手于创意外包公司和视频制作公司的。
什么联名、非遗、文化、真诚、梗、反转、抽象……其实风格是什么不是关键,关键是,这是不是你一以贯之的风格,说的是不是跟你的品牌有高度相关性的话。品牌不能拿着段子贴到自己身上就当内容,也不能随便搞个金句就当爆款,一个品牌该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说清楚什么,都是有一套规划的。
真正有定力的企业营销很少参与流行的东西。苹果怎么不跟着起哄?蕉内怎么不搞创意?农夫山泉怎么不花时间刷屏?营销品牌本身,就是要“在反千篇一律中创造风格和差异性”。
有个清晰、可辨识的内容面貌,比天天参与流行接龙靠谱多了,也省钱多了。
这种性质的烧钱大跃进,说到底,还是老板自己不关心品牌和内容,管理大撒把导致的。
我这番话不怎么招人爱听,但是我就是爱说实话。有缘分的人看到了,也许能帮到或者启发到,那就没白说。真心希望你少花冤枉钱,能用最高的性价比,建设一个“真正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