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彦,编辑 木鱼,头图 源自网络
美东时间4月9日中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提高对中国的关税至125%,并对超过75个国家授权为期90天的“暂停措施”,其间大幅降低互惠关税至10%,并即刻生效。
面对美对华滥施关税,中方再次新增多项对美反制措施: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关税再提高50%,提高至84%。
美国关税大棒挥向各行各业,市场普遍承压。然而,在一片低迷中,农业板块却逆势崛起。
据中华粮网报道,以大豆为例,中国历来是美国大豆的主要买家,但近年来美国对华销量下降,中国现在转向巴西购买更多大豆。2024年进口美豆仅有约2213万吨,进口巴西大豆达7465万吨。此次征税后,美豆在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失去竞争力。
受此影响,A股农业板块在关税战打响后的首个交易日集体爆发,神农种业、北大荒、万向德农等多只个股涨停,农业50ETF(159827)盘中涨幅一度超2%。
在这一现象背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需求在,总有能规避风险的位置。
做好满足内需和出海的双通道
国际形势风起云涌,要想将经营风险降低,企业都该学会“两条腿”走路,同时布局国内及海外业务。
从宏观经济看,全方位扩大内需,是关税大棒下的必选项。
“内需”向来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关键支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31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76838亿元,增长4.8%,内需市场潜力仍在持续释放。
扩大内需,为什么这么重要?当外面的路不好走,得把家里这盘棋下好。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凭借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但贸易战的持续升级,使得依赖单一出口市场的企业风险陡增。以纺织业为例,美国对中国部分纺织品加征关税后,不少代工企业利润骤降,甚至被迫关停生产线。
相比之下,内需市场的稳定性为企业提供了缓冲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政策层面持续推动“国内大循环”,从乡村振兴到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都在为下沉市场注入活力。
当然,即便贸易战暴露了单一市场依赖的风险,出海仍是企业未来的“必修课”。毕竟,国内产能相对需求依然较为饱和,海外拥有更多的“掘金”可能。
因此,商家既需要跟上内需调整的脚步优化供给,也需要为出海奠定基础。
当然,“两条腿走路”说起来容易,真做起生意,还面临不少现实难题。例如,一批产业带厂家还停留在“小而散”的阶段,缺乏标准化和规模化,产品上不了台面,价格也上不去。消费者愿意买,但商家供不上、卖不远、挣不多,是个普遍难题。
这个时候,就需要平台出手扶持了。
4月3日,拼多多宣布,平台将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在壹览商业看来,拼多多这一扶持计划,意在打通内需释放与出口突围的双通道,为受关税影响的商家构建韧性增长路径。
商家做好品牌化,基建交给拼多多搞定
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带中,拥有品牌、议价权和稳定利润的往往是极少数头部企业。更多的中小商家,尤其是农业、食品等领域的传统经营者,长期处于价值链的末端。他们技术、资金实力有限,面对国际贸易壁垒或成本上升的压力时,更容易陷入被动。
因此,加速品牌化,是中小商家的最优解。
山西文水的李诗宣正是典型一例。这位从养殖村起家的电商创业者,过去几年依托拼多多平台,在肉制品精加工、品牌化上的一系列尝试,成功扭转了毛利微薄、渠道受限的传统困局。
最初,李诗宣的产品上线拼多多时,价格低于传统超市,却遭到不少用户质疑。
“不少人留言问,超市里的琵琶腿九块钱一斤,你哪里的牌子卖七块钱还包邮,产品有没有问题。”李诗宣回忆道,这也让他下定决心打响文水肉制品的知名度。
于是,他绕过批发渠道,自建品牌“途象”“爱妃鲜”,并投入冷链、排酸、精加工等多道标准化工序,对产品进行全面升级。以牛头肉为例,为达到黑标认证的高标准,他将传统的粗加工改为人工精修,并使用顺丰保障时效。
最终,“途象”成为黑标店铺,并在“百亿补贴”加持下迅速走红,一举带动年销售额接近1.5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拼多多的“推广服务费返还”等政策也成为了李诗宣深化品牌、扩大规模的助力。据他估算,相关政策每年可为其带来40-50万元的间接增收,这笔资金又被用于投入至熟食研发。如今,五香牛舌、牛肉干等深加工产品接连成为拼多多小爆款,文水肉制品首次拥有了自己的消费者心智。
对于像李诗宣这样的中小商家来说,品牌是抵御外部冲击的唯一武器。无论是满足本地消费,还是走向跨境市场,品牌都意味着议价权与稳定毛利的开始。但品牌的建立,离不开平台“新质供给”战略的强力支撑。
拼多多“百亿补贴”“黑标认证”等机制正逐步形成一套标准化、可持续的品牌孵化路径。更重要的是,“千亿扶持”计划的落地,正在为中小商家的转型升级注入更强弹性。
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在谈及该计划时表示,“我们笃定于高质量发展战略,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要先于平台利益,平台敢于牺牲,敢于啃硬骨头。
当商家的品牌化日趋成熟,产品拥有了辨识度与消费粘性,走向海外市场也就更有底气。
为助力中小商家走出去,拼多多正从基建层面提供系统支持。平台不断完善跨境物流体系,加快海外仓与供应链节点建设,提升履约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
跨境电商的新姿势
从目前的国际环境来看,关税的不确定性虽不容忽视,但中小商家不必过于焦虑。
一方面,美国消费者对于通胀的敏感远超以往,性价比仍是影响其消费决策的核心。另一方面,美国本土不少商家本就缺乏完整的制造与生产能力,严重依赖外部供应链。即便中国产品因关税有所提价,相较之下,仍具备成本优势。这意味着,只要产品品质稳定、品牌力够强,中国商家依然拥有出海竞争的底气。
因此,除了持续推进品牌化建设,商家更需在供应链整合、成本控制上发力,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场的抵御能力。拼多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底层供需机制展开深度改造:“千亿扶持”计划明确提出,将帮助出海商家降本增效、稳生产,应对全球贸易环境中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以农产品领域为例,拼多多发起的“多多好特产”专项,聚焦全国农牧主产区,围绕冷链建设、仓配协同、品控提升等核心环节进行优化升级。
过去,任善良是一名远洋货轮驾驶员,一年大半时间漂在海上。2023年,他返乡创业,把家乡连云港的海鲜搬上拼多多。然而初期经营并不顺利,由于产品结构单一,他的店铺只能靠秋季旺销支撑,平时几乎没有订单。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拼多多“多多好特产”专项落地连云港后。平台运营团队为他提供了供应链整合建议。他前往湖北对接小龙虾货源,补齐上半年空档,同时引入挪威三文鱼腩、北极甜虾等全球优质产品,让店铺不再“靠天吃饭”。浏览量和订单在春节后逆势上涨,生意开始走上正轨。
据“多多好特产”水产负责人介绍,为鼓励连云港商家开拓产品线,平台将推出双重举措助力商家实现周年运营,其一是在销售淡季时,给予新品流量倾斜,鼓励商家开拓供应链,丰富产品供给;其二是助力商家发挥连云港活鲜优势,定向扶持特色鲜活海鲜。
任善良的路径正是其中一个缩影:他不再等待家门口的海鲜集中上市,而是主动引入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资源,重构供应结构,提升经营韧性。与此同时,平台还在成本减免、运营指导、商品结构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中小商家夯实内功,强化抵御波动的能力。
“千亿扶持”计划,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性的资源再分配机制:一方面通过补贴、技术服务费减免、异常订单申诉优化等措施帮助商家降低经营门槛;另一方面,依靠平台精准流量与数据能力,帮助商家实现品类扩容与品牌成长。
拼多多通过连接内外双循环、重构供需新机制,为中小商家打开了一条从品牌化、数字化到全球化的突围之路。这套平台驱动型增长范式,也许正是中国制造穿越不确定性的最现实解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