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跌行情下如何避险?这支港股“风口卖水”值得关注
赞 0浏览 327评论 0收藏 0

经过黑色星期一的暴跌,市场暂时稳住了。但关税问题的不确定性暂时无法解决。此刻对市场而言,避险成了一个重要话题。有没有什么长期主题,可以在这轮短期暴跌后把握崛起机会?

或许和国家去年以来一直强调的内需增长对照,消费是个有潜力的话题。但消费涵盖的范围太广,比起单纯追求某些公司的上涨预期,不如挖掘发展消费的潜在受益者。“淘金热”兴起的时候,人群蜂拥而至。而有一批特别冷静的人,只专心为淘金的人卖水,反而取得重大成功。从此证明了这种生意模式具有独特竞争力。

所以,面对下跌情绪,给消费做基建的企业未来很可能绑定内需崛起。在港股,扎根即时配送的顺丰同城这两年便吃到不少红利,当下估值也偏低。长远看,顺丰同城的投资意义很有可能对冲掉当下的短期负面影响。

幕后“卖水人”

2024年,顺丰同城营收达到157.5亿元,同比增长27%;净利润为1.3亿元,同比大增162%。这份成绩解释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关注顺丰同城——即时配送行业曾是公认的盈利难,需要构筑很强的规模效应,而当前的顺丰同城,在这方面有话语权。

顺丰同城从2021年到2024年营收几乎翻倍,从2023年上半年率先行业盈利后,每个财报期净利润也都在快速翻倍,标志着它已跨过商业模式验证期。

1744160086119395.png

图源:顺丰同城

这种变化就源自对消费市场的把握,赌下一个消费的爆点很难,但作为一系列消费的“基建”参与者,顺丰同城不绑定商流,专注于物流,并凭借“中立第三方平台+全场景服务”的差异化定位,与新消费时代的主要场景深度连接,带来很深的确定性。

观察近年来新消费领域的发展轨迹,从茶饮热潮到即时零售,从抖音本地生活到无人配送技术革新,顺丰同城几乎参与了每一个关键节点。其他玩家在风口之上,而顺丰同城就是为玩家提供基建的“卖水人”。

从平台属性看即配赛道,达达背靠京东集团商流,已逐步背离第三方身份,与京东自身的即时零售业务关系密切,也使得它的业绩优化速度缓慢,持续连年亏损;第三方运力平台闪送聚焦1对1急送,订单垂直于C端市场,规模化能力有限,高价值场景渗透有难度,2024年亏损1.46亿元。

而顺丰同城“第三方+全场景”的定位,可以广泛联合各平台和商家,构成了赛道上的稀缺性。这带来的效应就是,服务消费赛道的玩家不少,但第三方即配行业唯一收入高增和连续盈利的企业只有这一家。

1744160091139560.png

图源:顺丰同城

如何进一步拆分理解第三方+全场景业务结构的意义?沙利文在《2024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趋势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即配行业当下存在品类拓展、业态创新、流量多极化等背景,从餐饮供给到全品类覆盖再到下沉市场的数字零售增长,都给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量。这就是我们分析顺丰同城“卖水人”的切入口。

从一杯茶到一条赛道

具体来看,顺丰同城不捆绑商流、专注消费新基建,能够充分实现与阿里、抖音、微信、滴滴等平台的深度合作,帮助商家一站式承接全平台订单,打造坚实易用的物流基础设施,适应流量多极化趋势。

1744160098119723.png

图源:沙利文

与此同时,顺丰同城去年的茶饮配送收入同比大增73%,而非餐场景也同样同比增长26.2%至37亿元,商超便利、美妆、医药、母婴等品类均取得高双位数增长,则体现了全场景业务模式的特色——既能够抓住高速成长的消费领域的机会,又能够通过扎实的基础设施,承接全品类、非标化的配送需求。

对消费领域而言,这种差异化能力,就是深耕垂直业务的能力,也是获得头部客户认可的能力。

而关于顺丰同城如何养成这种能力,一个观察点是非标化配送背后的多元运力模式:四轮+两轮+骑手+无人配送,可以根据行业特性和客户需求,量身打造配送方案,进一步强化服务能力。因此,反映在业务表现上,我们可以发现,顺丰同城去年KA客户增长势头强劲,新增合作门店超7500家,拿下肯悦咖啡等品牌商家,甚至成功介入原本由达达承接的山姆极速达服务,与山姆建立合作。

数据显示,2024年,顺丰同城面向商家的同城配送收入达66.88亿元,同比增长28.1%;年度活跃商家规模达65万,同比增长39%。其中折射的,正是“第三方+全场景”的业务增长弹性和用户粘性。

1744160103945838.png

图源:顺丰同城

值得一提的是,顺丰同城还通过“最后一公里”配送为同城物流“揽、派、中转”全环节提速,在快递高峰期提供弹性运力支撑,2024年日均揽件量突破150万单。同时,受益于电商退货率提升趋势,退货回仓单量翻倍提升。带动最后一公里配送收入在2024年同比大增32.5%至66.25亿元。

商家+消费者+最后一公里构成的业务结构,令顺丰同城获取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对于一个重视规模效应的赛道来说,顺丰同城也把握到了关键的竞争力。而再往前一步看,即配赛道的拓展还有几个变量。

其一是市场的拓宽,比如顺丰同城去年7月以“SoFast”品牌登陆香港,赋能商家出海;下沉市场也是如此,截至2024年末,顺丰同城全国县域覆盖超过1300个,带动年内县域收入同比提升121%。考虑到连锁餐饮品牌出境出海、在下沉市场渗透程度加深等因素的影响,顺丰同城也有望继续受益。

其二是差异化服务创新,比如顺丰同城去年面向消费者的同城配送收入达24.33亿元,年度活跃消费者约2341万人,C端“独享专送”服务上新,全年单量翻4倍,打造高标准服务直击闪送腹地,吸引用户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其三则是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对顺丰同城而言就是推进“AI+无人”战略,优化城市物流系统,追求更高的人效。目前,顺丰同城无人车月活线路已达上千条,并针对全场景业务接入DeepSeek等多个大模型,大力推动AI赋能全链路降本增效。

未来,顺丰同城还将继续加强和顺丰生态圈的协同,基于“仓储+转运+同城即时配送”的一体化供应链方案,在今年共同服务的月结客户收入同比提升已超45.5%的基础上,继续掌握同城物流的延伸机会,在稳守基本盘基础上,夯实差异化壁垒。

多因素支撑的投资机会

得益于这份成绩,顺丰同城“卖水人”的身份和价值得到了凸显。在消费市场的火热演变中,如何看待顺丰同城后续的投资机会?

首先从财务状况看,顺丰同城跨过了盈利分水岭,利润快速增长,年度经营性现金流入2.7亿元,现金储备达24.8亿元。作为轻资产企业,顺丰同城相较于传统物流模式更健康,利润弹性更强,安全边际突出,提升运营效率的举措会带来未来的增值。

自主造血能力的养成,令顺丰同城有能力抓住还在演化中的消费风口。例如市场高度关注的低空经济+无人配送等赛道,都需要新的投入。

早在2022年,顺丰同城就曾推出无人机急送服务,此后进一步扩大无人车的投产运营,去年通过上千条月活路线的实践,进一步探索规模化应用。在低空经济视野下,无人配送有望形成“空-地-人”联动的配送机制,对投入规模、技术精度和运营经验的要求都会更高,瞄准的市场也将涉及“急、难、险、贵”等特征和更多元的场景。对顺丰同城这样的头部玩家而言,这是扩大领先优势的机会。

结合行业统计,即时配送市场远未达到顶点,顺丰同城将可以继续捕捉新的消费热点。

1744160108415600.png

图源:沙利文

从股东权益和投资预期看,顺丰同城去年首次完成近2亿港元、总计1920万股的总回购,其中1608万股全部注销,彰显了“诚意”。此外,顺丰同城也在去年9月成功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正式进入港股通,拓宽市场投资渠道。

而从最直接的估值预期看,国海证券在其绩后点评中指出,顺丰同城利润中枢正在抬升,成长逻辑有望持续兑现。成长预期之下,顺丰同城仍有增持空间。

这么多的因素叠加,其实证明了顺丰同城可以作为“避险”选择的几个条件:赛道底线高,相对估值低,增长潜力足,也就是下限和上限都很高。担心市场未来波动太大,或者希望找到关税潮下的增长前景,深耕消费基建的顺丰同城,无疑都是个合适的选择。作为行业内唯一实现高增长与持续盈利双重突破的企业,当下是顺丰同城的机会,也是投资的理由。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4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