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隔夜柠檬”到“喝出塑料袋”,茶饮品牌的舆论反应为何截然不同?
TOP小助手
2025.03.27
赞 0浏览 411评论 0收藏 0

 3·15刚爆出蜜雪冰城使用隔夜柠檬,这两天,茉莉奶白又被曝光喝出塑料袋,茶饮品牌短时间内接连陷入食品安全风波。

有意思的是,舆论对二者的态度完全不同。一边是“至少它还用真柠檬呢”,一边是“所以塑料袋是怎么进去的?别避重就轻”,浏览两起事件的评论区,可以看到完全相反的画风。

为什么茉莉奶白遭到责问,蜜雪冰城却可以“轻轻放下”,甚至演变成“反向公关”的热梗?面对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茶饮品牌又还有多少信任度可以消耗?

1743055985659763.png
茉莉奶白:速度有余,诚意不足

22日,消费者在小红书上曝光茉莉奶白。视频显示,消费者发现吸管插进去不对劲,于是抠破奶茶封口膜,从里面掏出了一个完整的塑料袋。

1.jpg

舆论迅速发酵,“茉莉奶白喝出塑料袋”很快登上微博热搜。

茉莉奶白的动作也很快,第二天就在微博发布了道歉声明,也对该消费者赔偿了1000元,并且关闭涉事门店进行整改。

品牌的处理看似符合危机公关的黄金时间,但大家并不买账。

首先是很多人质疑的“没解释清楚”。整篇声明只有第一段提到发现异物,但对于塑料袋是怎么进去的、是装什么的塑料袋,全凭一句“操作流程中的疏忽”,没有更多说明,很难让消费者安心。

2.jpg

图源微博@茉莉奶白

其次,此次事件由用户曝光在小红书,但品牌的道歉声明却只发布在微博,也没有加盖公章。要知道,对茉莉奶白这样的网红茶饮品牌而言,小红书的用户与其受众高度重合,是品牌最重要的宣传阵地。

一顿操作下来,难怪用户认为茉莉奶白诚意不足。

1743055985659763.png

蜜雪冰城:适时沉默,聚焦行动

3月14日晚,媒体的3·15特别报道曝光蜜雪冰城某门店使用隔夜柠檬、橙子切片等问题,按理来说,官方点名对品牌形象的杀伤力更大。

3.jpg

18日,杭州一蜜雪冰城门店工作人员回应,接到了总部规定:柠檬不能过夜,每天闭店必须拍照登记,做好报废记录。但令很多人意外的是,在蜜雪冰城“塌房”之前,消费者已经“原谅”了。

“4块钱的柠檬水,它甚至用的是真柠檬。”

“什么柠檬隔夜了,是我去晚了。”

“罚你24小时营业,这样就不隔夜了!”

4.png

“反向公关”的玩梗愈演愈烈,甚至成为热门话题,19日,话题#蜜雪冰城改24小时营业 冲上热搜,像是对网友玩梗的回应。

尽管蜜雪冰城杭州龙湖西溪天街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实行24小时营业已经半个月了,和最近被曝的“隔夜柠檬”一事无关,但并不妨碍网友发挥创造力。

网友会如此宽容的原因,除了蜜雪冰城的低价以外,还有在二手卫生巾翻新的“衬托”之下,隔夜柠檬也不算什么大事了,毕竟谁家没吃过隔夜的食物呢?

1743055985659763.png

食安问题频发

茶饮品牌只能管理用户预期?

过去一年,茶饮品牌爆出了起码9次食品安全问题,其中包括书亦烧仙草、茉酸奶、古茗、CoCo都可等知名品牌。

食品安全这条“红线”被反复碾压,消费者已经见怪不怪。于是在动辄20块的一众奶茶品牌中,蜜雪冰城以其低价争取到了消费者的宽容。

蜜雪冰城一向以亲民、土味的路线营销,价格也事先框定了大众对其产品的预期:不一定多差,但也不会太好。前段时间的上市现场,抽象又亲切的“雪王敲钟”更深化了大众的好感。

而茉莉奶白从创立起就是较为简约的网红风格,产品均价在15-20元,“聚焦茉莉品类,主打鲜奶茶”,吸引的受众与霸王茶姬类似,注重健康、茶饮本味。这部分用户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自然更高。

归根结底,这只是“比烂”的无奈。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低价买到合格商品,高价买到更好的商品;而不是低价买残次品,高价买合格品。

但就茶饮行业来说,加盟店众多,管理难度极大,很难杜绝类似问题,就像蜜雪冰城涉事店长说的:“我不可能24小时盯着。”在监控和管理人员看不到的地方,会不会有更多食品安全隐患?这样的猜想势必会逐渐消耗消费者的信任。

以低价铸就的挡箭牌,不能永远依靠下去。为了防止更严重的食安问题出现,茶饮品牌应该从供应链监管、门店抽查、开放后厨监控等方面着手,最大程度地管控产品质量,而不是将可能的风险转移给消费者承担。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3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