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俊凯救不了陆川
文娱先声
2024.10.16
赞 0浏览 363评论 0收藏 0

《749局》豆瓣评分已跌到了4.0分,且仍在持续走低。

这部陆川拍了8年的科幻片,在冷清的2024年国庆档赚足了风头和争议,相关吐槽、负面话题几乎霸榜微博文娱热搜。同时,整个档期的商业电影口碑也是分崩离析,最终票房以21.04亿收官,同比去年还下降了6.4亿元,可谓差强人意。

除了深陷口碑争议的陆川,背负着流量、偶像等标签的王俊凯,也毫不意外也因《749局》再次遭到了铺天盖地的吐槽——两个月三部电影,挑大梁的全扑街。

25岁的王俊凯和53岁的陆川,似乎已经开始掉队了。

拧巴的陆川

严格来说,《749局》的口碑崩坏,并不在于流量之罪。

自2016年立项以来,随着资金断裂、重新补拍、修改和新添剧本等操作,八年磨一剑的《749局》,最终呈现在大荧幕上更像是陆川镜头下的“华语版《新世纪福音战士》”——丧系少年马山(王俊凯饰)加入神秘组织749局和异能少年小队,担负起面对未知生物、拯救世界的使命,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我的成长与救赎。

只可惜陆川不是庵野秀明,马山也注定成不了碇真嗣。

毕竟,《749局》的败笔,在海量的吐槽声中已然可拼凑大概:杂交感满满的剧情、生硬的反转、人物塑造的逻辑崩坏、演技的混乱以及宛如页游般的特效画风。在此之下,即便是实力派如辛柏青、张钧甯都是那么突兀不合理,更不用说背负起流量这口锅的王俊凯,在这种全盘稀烂的基础上,演技都可以忽略不计好坏了。

面对群众的吐槽,作为导演的陆川也“急”了。他不仅发文称“别碰我的演员和主创,冲我来”,还表示全网平台对于《749局》50%~70%肯定、30%~50%左右的否定为“两极分化”,“有那么多肯定非常开心”。

不过,网友对此却并不买账,更是吐槽陆川,“再拍电影希望有关部门把你逮捕”。

要知道,自2015年《九层妖塔》过后,陆川便再无商业片上映,反而活跃在电视剧、广告、纪录片拍摄,据称赚的钱都给了《749局》填补资金链。如若《749局》大爆,便正是陆川稳固其第七代导演领军人物地位、厚积薄发的力作。

因此,活跃在一线对抗网友的陆川,也看上去十分“合理”了。毕竟,声讨、吐槽的关键显而易见并不在演员身上,而是导演。

而陆川不得不面对的,是他在老牌导演和新锐导演之间掉队的事实。

仅在国庆档前后的竞争对手中,也能够看到陈凯歌、顾长卫等名导调教演员、把控影片上仍宝刀未老;而五百、闫非、彭大魔等同期或后起之秀的导演们,即便是“比烂”,也证明同样在其之上。

事实上,在《749局》的路演中,陆川曾向在场观众言之,“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拍过什么电影,我拍过《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王的盛宴》《我们诞生在中国》《九层妖塔》。我特别想问一下,具体哪部是烂片”?

不可否认,经典之作《可可西里》《寻枪》保住了陆川的一世荣华,但不可忽视的是,豆瓣5.8分的《往的盛宴》、4.4分的《九层妖塔》也同样是来自观众的观后感。

而从这一发言中,也不难窥探出陆川掉队不前的原因——创作心态的变化。

一方面,陆川站在了受众市场的对立面,自我陶醉无法走下神坛。这也让他脱离真正的市场太久,且未能和年轻观众建立起“口味关系”。核心原因,便是名导之流活在信息茧房里,不愿听来自受众市场的真话,甚至可以说,缺乏了面对大众真实反馈的平等态度。

另一方面,则是导演的技巧,撑不起商业大制作的转型。在过去,陆川的舒适区是在立足现实主义、主旋律题材下的商业片或是纪录片,甚至不管瑕疵如何都至少可以称之为“电影”。而自《九层妖塔》开始,陆川的类欧美科幻大片之梦便在显露苗头,愈加在意用特效、工业化手段来拔高电影内容,反而剧情创作大打折扣,沦为服务大制作的外衣。

而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也一直延续到《749局》,可归根结底,剧情才是电影的芯。

当然,不仅是陆川,这种万事归因皆“被黑”的思维,仿佛贯穿在如今中国的某些导演们之中,陷入了拿过去辉煌来论证如今无错的逻辑。正如陈凯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别姬》,却仍在为《无极》被封烂片而不满,胡玫、丁晟等“晚节不保”的导演们破防怒怼观众也是如此。

跌落神坛,也是意料之中了。

掉队的一只

但就像演员张颂文所言,“优秀的导演应该是可以发挥演员的特长,可以让演员在每一部他的作品中都应该可以有进步”、“他拍摄的作品一定是观众爱看的、评分高的”。

以王俊凯为例,他在《刺猬》中虽然与葛优互飙演技虽明显露怯,但对比其他作品有着明显进步;而在《野孩子》《749局》中挑起大梁,王俊凯的台词、表情问题暴露颇多。事实上,这也是因为,《刺猬》的诸多戏眼、爆发点处理都放在了葛优身上,王俊凯台词短板也被口吃的设定弥补上。

对于优秀的演员来说,好的剧本是锦上添花,拉胯的作品也同样影响不了演技的发挥;而对于尚处打磨期的演员抑或是偶像,除了自身理解和努力外,导演的调教、合适的角色、合适的设定等也不可谓是雕琢白纸或朽木成功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步入TFBOYS单飞不解散、三小只各奔前程的阶段后,王俊凯的掉队状态愈发显露。

仅对比两位队友,便已然明显。

目前,即便就读于伯克利音乐学院、转型Solo歌手将事业重心放在乐坛的王源,不仅有备受好评的原创专辑代表作《夏野了》,还也拥有豆瓣评分8分的《地久天长》为跨界演员身份傍身。

而从中戏毕业的易烊千玺,则在《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满江红》等电影作品加持下,在同期年轻流量中拔得头筹,甚至步入有票房、有代表作的可挑大梁的电影演员行列,主演作品也大多维持在7分以上,其中《少年的你》获得豆瓣评分8.2分,并提名奥斯卡、金像奖等。

对比王源、易烊千玺路线明确的发展之路,王俊凯似乎还处于迷茫的成长期。

比较明显的,便是王俊凯无法在复杂的角色之中入戏,其舒适区仍然停留在介于男孩和少年之间的“纯真”阐释。比如2022年,其在《重生之门》中饰演的“庄文杰”一角,便是出身盗贼世家、以身作局且斡旋在黑白之间的“腹黑”人设,但这一带有高人物弧光的角色,最终成为了“掉链子”的存在。

反观《刺猬》中,“周正”为沉默自闭、口吃单纯的少年,十分浅显易懂的人设可谓在王俊凯的舒适区,即可轻松理解的少年成长戏;包括《天坑鹰猎》中的“张保庆”、昔年19岁在《749局》中的演技,都可以称之为不赶客——即便其演技聊胜于无,但也够用。

而纵观王俊凯近些年的作品,自2018年与文淇主演的《天坑鹰猎》获得豆瓣7.4分后,便再无超越此部作品评分的主演新作(《刺猬》7.4分持平)。即便是大导、主旋律作品多次背书,其在《长城》《1921》哪怕是客串作品《老炮儿》中的表现,都成为了电影中备受吐槽的内容,未托举其作为“演员”的履历。

尚属起步较晚的王俊凯,在当下亟需一部挑大梁的代表作来夯实其演员道路。甚至,不客气地说,比起同代亦或是后辈导演、演员,王俊凯的困局在于“吃老本”。

之于王俊凯,TFBOYS标签下的流量转型依然是首位,而成败很重要的一环,来自粉丝经济的温室。当流量高于一切、只听好话,即便是有上进心的演员也会迷失。

也正是因此,外界的否认与批判也成为了部分导演、演员急于推翻的现实。正像是上文陆川所质问的“哪部是烂片”,以及演员的粉丝们不断出征、挽回口碑,上至导演、下至演员,完全被隔绝在了信息茧房的真空层中。

换言之,横竖都不觉得问题出在主创团队身上,而是观众不够有审美,亦或是“看不得好”。

王俊凯救不了陆川

事实上,随着电影市场商业化的拔高,精耕细作的垂类导演们大多不约而同选择下海商业片领域。

此前,戛纳电影节曾将陆川、李芳芳(《无问西东》导演)、常征(《马文的战争》导演)等生于80年代,大多经历过下海、出国潮、伴随着欧美电影成长起来的年轻导演,称之为中国的第七代导演代表。

而相比第六代关注个体精神心灵创作、第五代建立在民族内核上进行反思,所谓的第七代则因深受时代浪潮影响,普遍定位方向均在国产商业片角度。而从《寻枪》开始,陆川实际上在国内更被广泛看作艺术片导演。

有意思的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王小帅却对第七代的说法抱有一定异议,在他看来,第六代之后不可能再有划时代的电影人,因为他们没有共性,“没有拍过严肃电影的导演,就不能称之为‘代’,因为他们的电影缺少艺术味道和文化承担”。也正是在第六代之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也逐渐开始以新力量、新生代、新锐等说法来划分,‘代’的概念也在逐渐走向烟消云散。

不过,即便如此,陆川却曾直言自己便是“第七代导演的杰出代表”。

不过,陆川把自己“架”在这么一个位置,似乎更难以接受身为导演的失败。

比如在面对观众提出《九层妖塔》为烂片时,陆川不仅委屈含泪,还强调否认称“我们做了8年,有谁会用8年的时间去做一坨屎”,并表示自己与团队认真且花费了诸多精力,想要借此去为市场、观众、中国电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同理,在面对《749局》的失利时,陆川依然还是熟悉的委屈味道,并直言“我是电影学院毕业生、导演系的研究生,我不能做一个烂片,也不可能做一个低劣的影片去糊弄观众”、“我问心无愧,审美需要培养,我可以等你们”。

显然,在陆川看来,努力、冗长的时间拍摄,似乎成为了“不是烂片”的免死金牌。这暴露出的,反倒是其难创作出口碑商业片的现实。

说白了,陆川口碑如山倒,便恰恰是把自己架在了上帝视角——普信自己的能力,俯视市场。

有趣的是,为了印证《749局》并非烂片,一场汇集业内专业人士的“电影《749局》专家研讨会”也在10月9日举办,有了专家背书称赞其为“中国式科幻大片”、主创团队喊冤被舆论打压,所谓的审美差距也更加成为了证据。

如陆川对票房破30亿的《抓娃娃》所言,“麻花的低质强碱性搞笑片雄霸中国电影市场,是文化的悲哀”。诚然,开心麻花电影系列并非部部精品,但最朴素的道理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尽管大众审美纵然不一,但是否值回票价,心里都有一杆秤。

而纵观引起激愤的《749局》和电影版《红楼梦》等影片,恰恰是导演们站在了大众市场的对立面,敷衍却又叫嚣着受众审美不行、吃不了细糠。

当年在《九层妖塔》问世之时,陆川便曾坦言,是出自于其对艺术片导演生存现状的担忧而抽空拍摄的,“如果不拍《九层妖塔》,没有任何票房保证,我以后就没法在中国拍电影了,只能永远去做艺术片”。

拍商业电影才能有饭吃,似乎成为了诸多国内导演的共识,但事实证明,冯小刚、陈凯歌等都在折戟,商业片也并不是好拍的。更不用说,介于商业和艺术之间的“中间电影”。

想当初,入行三年,陆川也是无片可拍,姜文的背书攒局出来了《寻枪》;而如今,伴随着资本离场进场的谨慎以及受众市场的崩盘,王俊凯这块流量招牌,也救不了陆川了。

结语

当然,如果说流量们在如今便是“票房毒药”也并不客观。

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在如今中国电影市场逐步萎缩的当下,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保证高质量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流量们的粉丝经济创收,实现互相成就的双赢局面。

毕竟,最终打动观众的仍然是影片的整体质量,瑕不掩瑜可包容,但处处瑕便怪不得观众——商业电影应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而非导演自我满足的。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4 11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