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
监制|怼怼
阮经天?明道?傻傻分不清楚。
《周处除三害》火了后,明道的微博下收到了不少称赞其演技精湛的留言,他无奈下场澄清,却被网友调侃“你就承认呗,莫言都帮余华签名呢”。
形象和戏路相似的两人常常被外界混淆,毕竟在“王子爱上灰姑娘”的台湾偶像剧古早戏码里,他们通常扮演着设定相似的高富帅。
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有人会一直吃偶像剧这碗饭。从《艋舺》开始,拿到金马奖最佳男主的阮经天将重心转向了复杂多面的角色,走向了实力派路线;明道则继续在偶像剧、爱情片里打转。
如今阮经天因为《周处除三害》获得年轻观众的演技认证,明道却在《转角之恋》中被嘲油腻老土。同样能贡献出偶像剧高收视记录的明道和阮经天,演技至少是同一起跑线的。从《演员请就位》中的表现来看,明道的态度诚恳,底子也不差。
二人如今的境况,似乎印证着“反派”角色才是演员的演技进修班。
01 靠“反派”角色认领演技标签
大部分观众对阮经天的印象,还停留在《命中注定我爱你》中冰冷孤傲、单纯热烈的富家子弟纪存希;他在《周处除三害》中饰演的陈桂林却是杀伐果断、善恶难辨的杀人犯。
大跨度的演角色演绎将阮经天演技的爆发力和表演层次的丰富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他早已凭借《艋舺》里的和尚一角拿到金马奖最佳男主,但年轻观众多是因为陈桂林而get到阮经天的演技。
陈桂林是个不折不扣的亡命之徒,为了收账炸掉赌场,因为邪教血洗礼堂,做事狂妄大胆。撞瞎警察一直眼、让赌场其他人因为洪爷一起陪葬,陈桂林显然不是好人;救下身心备受摧残的小美,给予邪教徒充足的改过及逃跑时间,陈桂林也算不上纯粹的恶人。
角色的复杂性对演员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观众的反响则是演员角色完成度的直接体现。如今社交媒体上热烈的角色讨论证明阮经天已经凭借演技再度翻红。
似乎“反派”角色更能让演员的演技快速得到观众认可。十年戏骨无人知,一朝“恶人”天下闻。
高启强让张颂文成了观众心中的影帝,这个角色呈现出迷人的反差魅力,这种魅力一部分来自角色本身的复杂,善恶共存、真假难辨;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演员对的角色的诠释,逐层递进、点到即止。
《狂飙》之前,张颂文也一直在“反派”角色里打转,《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自私伪善的唐奕杰、《隐秘的角落》里“抛妻弃子”的朱永平。“反派”角色是否是演员们的演技提升班不好说,张颂文确是从“反派”角色里杀出了自己的路。
“反派”角色更能凸显演员演技或许是因为正派角色能够容纳的角色跨度有限。
以王子文为例,她在《欢乐颂》中演绎的曲筱绡机灵古怪、热烈鲜活。要演好这个角色其实并不容易,精明却不市侩、活泼而不聒噪,尺度拿捏不准便会跑偏,王子文角色完成度很高,但角色本身没有太多的心境转化,观众难以从强烈的戏剧冲突中感受的演员的演技,不少观众将其归功于王子文本人的性格和曲筱绡重叠度高。
而当她完成了青年叶文洁这一在观众认知中与她存在强烈反差的角色时,演技的赞誉也纷至沓来。
叶文洁这一角色复杂又神秘,是灭世者也是救世主。人物早年在红岸跌宕起伏的经历要求演员需要短时间快速呈现出角色截然不同的心境及其转变过程。角色密集的情感变化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了演技实力。
02 “反派”角色为何磨练演技
“反派”角色能够磨炼演技,很大部分是市场和编剧的功劳。
发疯文学流行,观众喜欢“有瑕疵”的主角,自带爽感的反派人物也因此沾光,《长月烬明》里的叶冰裳、《云之羽》里的上官浅。给主角增加一点“坏”元素、让反派多一丝人情味,编剧加大对“反派”角色的着墨,给演员创造更多的角色表演空间。
过去的反派是推动剧情发展,凸显主角正义与善良的纸片工具人;现在的反派则是复杂多面,自带戏剧张力的立体人物。
《周处除三害》的陈桂林杀人打架,毫无悔愧;却在小胖母亲不愿因为尊者的逼迫杀害他,而选择绝望自刎时,悲嚎不已;《黑暗荣耀》里的妍珍施加校园霸凌、背叛家庭,却在女儿出现时立马掐灭烟头,流露出温柔好母亲的模样。
这些升级版的“反派”角色提供了演技发挥的空间,成为“反派”角色磨练演技的重要一环。
有的好的剧本,还需要好的表演,表演的过程便是磨练演技的过程,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各类小说名著改编或翻拍的影视作品,刨去不同版本的导演在故事细节和整体审美上的一些差异,饰演不同版本里同一角色的两位演员所面对是几乎一致的角色要求。
演员形象和表演方式上的差异会呈现出风格不同但各自精彩的角色演绎,这也是翻拍的魅力之一。
很多观众会为形象更贴合原著的乐韵没有出演86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而感到遗憾,但他们并不会因此否认邓婕在这一角色上表现出的演技实力,表演风格和表演水平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但现实情况是,有演员将自己的演技不足归咎为表演风格的差异,混淆视听为自己开脱。
所以,并不是每一个演员面临同样好剧本时都能出色地完成表演,而那些完成了表演的,自然就磨炼并证明了自己的演技。
如果不是大批演员将“反派”角色视作转型跳板,我们或许很难看到这么多精彩的“反派”角色演绎。
演员第一个成名的角色,往往是与他自身的形象气质相符,能够自动让“观众帮他演”的角色,例如陈都灵和小耳朵、苗苗和何小萍,演员只要站在那儿观众就知道是她(角色),轻松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这样形象演技各占一半的路线能够选择的角色不多。
为了拓宽戏路,演员往往主动选择与自身形象差距大、具有争议性的角色,以此磨炼自己的演技。《七月与安生》官宣时,很多人以为周冬雨将出演安静乖巧的七月,她却选择了叛逆冒险的安生。
从偶像派转型到实力派的阮经天起初是一名模特,辗转于各类反派角色的张颂文原先是一名导游。如果将他们的二次翻红视为一种转型成功的标志,那么他们早在初次成功时就已经拿到了入场券。
潜在的演技派将“反派”角色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跳板,而他们自己本身基础的演技水平也是支撑角色完成的重要一环。
03 反派?NO,立体?YES
与其说是“反派”角色成就了演技,倒不如说是复杂立体的角色成就了演技。
你可以将陈桂林、高启强、叶文洁这类角色划分到常规意义的反派,却很难把他们定义为恶人,因为他们的性格中的善恶同样鲜明。角色的复杂性向演员提供了足够的演技空间,但这样的复杂与立体,并非只存在于“反派”角色。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个正面角色,举止大方,尽可能周全所有人,但你能从她阻碍宝黛成婚发现她人性中恶的一面。
这些亦正亦邪、存在道德瑕疵的角色上体现出的人性幽微,需要演员正确地领悟到角色意图并准确地表演出来,而才是真正能磨炼演技的地方。
早先的影视作品,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都趋于扁平,扁平的角色虽然不够丰满缺少人情味,却能够树立起鲜明的人设,简单直接地传递角色的意图,便于理解。
这样的创作套路在儿童片和影视作品发展前期经常出现,前者是因为受众思考力有限,过于复杂角色会降低小朋友的观影乐趣;后者则是自身的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的原理和方法还未完全成型,不需要观众调动太多自己的审美进行鉴赏评判。这一阶段,反派和正派所需的表演层次大致是相同的。
如今的影视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基础的语言法则,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观众也热衷于从复杂、多面的角色叙事中感叹人性的不可捉摸,以及可能存在的罪恶及诸多美好。
把罪犯搬上荧幕,戳破人性的小秘密,影视不再背负沉重的道德枷锁。
我们赞扬高尚完美的好人,但我们更爱迷人反派自带的戏剧张力,对其的着墨也更多。
要想描绘一个鲜活动人的反派,给角色加上他对家庭的保护、临终的善意就可以了,毕竟观众很愿意看到反派弃恶从善,然后自己扮演原谅者的角色。
要写好一个有瑕疵却依旧迷人的正派却不容易,如何正确处理他的恶,如何让观众看到他的恶后依旧同意他是个好人,毕竟观众容易接受坏人改过,却未必原谅好人犯错。
《飘》里的斯嘉丽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立体正面角色示范,她赌气结婚,欺骗对方感情;抢走妹妹的未婚夫,夺人所爱;化身老板娘后,疯狂压榨剥削工人。
她实在谈不上正面人物,但你能从你勇敢向艾希礼表白、战乱中保护梅兰妮、独自撑起破碎的家里看到她的勇敢、坚韧。你可能不喜欢她,但抛开时代局限性,她也能算得上是一个正面人物。
比起完美无无暇的360度好人,我们或许更需要复杂、有瑕疵的正面角色。影视作品中的反派角色已经不再单薄,正面人物自然也应跟上进程,毕竟旗鼓相当的正反对决才更有吸引力。
我们如何接纳“反派”的善,又如何对待“正派”的恶,我们是在谈论电影,也是在探讨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