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过去三分之一,复苏之势也乘着春风习习而来。
线下经济中服务类和体验类消费得到明显改善,线上品牌方也作出相应的营销动作。“春江水暖鸭先知”,微博作为覆盖多个领域用户的全行业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反应品牌经营的“晴雨表”。由品牌的营销动作感知经济状况,微博与品牌在营销层面呈现出共进退的态势。
面对经济复苏动能,微博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修炼内功,不断探索自身的差异优势。在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品牌不断提出营销需求,微博也用多个社会化营销助力品牌营销升格。
TOP君在本期《复苏2023》中对话微博营销副总裁吴默,探讨微博2023年度战略将如何服务品牌,为广告主提供有效的营销建议。
探寻差异优势,赋能品牌增长
微博营销2022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大的压力与挑战是什么?对疫情 不必恐慌
吴默:
2022年来看,大家能感受到经济放缓、消费下行。著名日本趋势专家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提出了“中产阶层的消失”,同样中国社会也在经历着结构带来的压力。企业也承受着环境带来的诸多挑战。对于微博来说在备受压力下更加注重“修炼内功”,完善产品和数据服务,建立微博热点营销方法论。在2022年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营销服务体系的梳理,能够更好的服务品牌。
从微博热搜上看,会发现其中40%是社会热点,30%是文娱热点,30%是垂直热点。无论是像北京冬奥会这样的公共议题,还是妇女节、春节等节日盛况,以及chatGPT、油价上调等垂直圈层议题,都会在微博的热议氛围下,被充分的参与和讨论。媒体与微博、品牌构成了一个商业生态,为企业提供强大的公信力背书。除媒体之外,以作品和内容主导的娱乐复苏也为商业带来更多玩法。
2023年开年以来,微博自身的经营状况,
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或变化?面对疫情 不必恐慌
吴默:
2023开年,消费复苏,经济回暖。伴随品牌需求的弹性恢复,微博继续加强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做了很多的产品和工具上的创新赋能。在产品、工具、私域建设,以及数据能力和效果上,我们都在针对品牌的需求更加精细化的提升。
在热点营销上,我们升级了很多热点的产品,比如热点话题、热点伴随、搜索热点包、语义橱窗等等,这些都可以助力品牌可以更好的实现借势热点传播;在用足热点上尝试了1+1+1的营销新模式,即通过1个节日主话题进行内容聚合,垂直领域以1个衍生场景话题进行讨论,品牌通过热点伴随的方式加入其中,再以1个定制商业热搜话题的方式为品牌导流。
微博围绕新品上市打造出了更加标准化的玩法。根据品牌特性,从行业洞察、市场分析、竞品及诉求点等多方向拆解,再从国家政策、行业领域、热点内容、消费用户关注、场景种草内容等多方向匹配议题式热点,最后匹配到企业发布会以及各种消费场景。
2023年,微博会梳理各类热点,进行分类管理,匹配不同品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测,让整个机制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当热点被清晰的梳理出来后,在运营过程中加强媒介化、标准化、保热度。
在私域建设上,我们不断的升级品牌号的功能,给品牌提供更有力的私域运营工具,以及更好的打通品牌号的私域与公域的循环。
微博私域非常大的特点是交互。品牌资产的沉淀,不仅限于粉丝数量的增长,也包括他们带来的内容价值,在舆情时刻能够拥护品牌。比如碧桂园、凯锐思面对突发舆情时,第一时间将品牌声明、检测报告放在了官方主页,积极回应用户质疑,并通过探厂直播、达人种草等方式,成功将品牌正面舆情拉升至98%。
从平台自身角度,对“市场复苏”有着
怎样的认知?全行业新增空间在哪里?面对疫情 不必恐慌
吴默:
热点造势借势,打造“现象级”效果
微博营销今年整体的年度战略是什么?面对疫情 不必恐慌
吴默:
吴默:
基于上述战略,微博在产品研发、
资源整合、客户服务等方面有何新规划?面对疫情 不必恐慌
吴默:
将这部分用户与品牌间的行为数据进行标准化就是微博商业数据4L模型。L1是社交引爆,代表着品牌在多大层面上引爆了社交舆论场,L2和L3是心智渗透与用户联结,他们往往是同时作用和互相影响的过程,L4是品牌拥护。通过4L可以更加直观、标准化地体现项目结果,这些数据模型体现出来的综合指标是CEI,来评估品牌的综合社交资产。
除此之外,微博也在效果广告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个是重定向。用户被热点吸引,因爱好、需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广告行为,微博在收集这些数据后,对产生浏览、互动等正向反馈行为用户,进行广告多次触达,提升用户体验和广告效果。数据显示,重定向后互动率、导流率、转化率均提高13%-19%不等。
另一个是长序广告,追踪热点场景下与品牌互动过的目标用户,打通社交沟通场景和品牌CRM,实现兴趣人群的长效触达。
对于商家和代理公司,微博营销有何
建议,让他们更好地拥抱2023年?面对疫情 不必恐慌
吴默: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更需要挖掘品牌力,挖掘产品的适用场景、人群以及在功能外附带的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