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映满20周年的《大话西游》系列重装上阵,再次“挤”进了电影院。无独有偶,就在它上映前11天,2006年的好莱坞动画片《冰川时代2》也换上了3D外衣进行重映。本就拥挤的院线同时接纳了3部重映影片,不禁让人错愕:月光宝盒,显灵了?
其实,老片重映已经不是新鲜话题:在国内,《东邪西毒》、《新龙门客栈》、《倩女幽魂》都已经尝过鲜,跳过进行时的《大话西游》,未来时的《一代宗师3D》还在排队拿号;而在好莱坞,《侏罗纪公园3D》、《阿甘正传》、《星球大战前传三:西斯的复仇》也都回过锅。
本期《贵圈》,将用四堂大课为大家刷新内存,升级储备,一同去了解老片重映背后的秘密。否则,就算各位有了滑板鞋,也很难变成会“摩擦”的时尚电影青年。
基础课:玩不了3D技术 也要打得出人文情怀
压舱旧货拿出来显摆,除了古董,都注定贬值。所以敢拿出来重映的老片,要么自带亮点掀起怀旧风潮,要么就得换上科技外衣,用个新瓶来装旧酒。毕竟,放电影是门买卖,不是搞慈善。简言之,你得有卖点。
主流院线重映:要么玩文艺情怀 要么玩3D技术
《大话西游》重映卖点主打情怀
目前来看,主流的重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卖情怀,比如正在上映的《大话西游》,这次重映正好赶上它上映20周年。这就跟“11.11”能让电商借机大搞促销一样,算是师出有名。但实际上,重映的《大话西游》版本除了拷贝是胶片转数字投放院线外,其他地方跟20年前公映的国语版完全一样——既不提供粤语版供人尝鲜,也没新增任何删剪镜头,或是做技术上的修复处理。
相比之下,另一种重映形式可以称得上“升级版”。比如10月13日重映的《冰川时代2》,不仅转制成了3D格式上映,还找来了黄磊父女进行重新配音,且不论动机或效果如何,至少观感上要比8年前的公映版更有新意。但从口碑来讲,升级版的重映,往往很难讨好观众:你说2D转制3D,效果可想而知;你说修复改良,《东邪西毒》重映时重新调色、配乐,《新龙门客栈》重新配音,但都有些吃力不讨好。在香港电影研究者、影评人李小飞看来,最理想的升级重映,就是“不动原片的修复上映,如果能够加入一些当年被剪掉的镜头,那就更好了”。
老片展映活动:小范围内只放一两场 奔赴影展为重映铺路
当然,除了这两种大规模上映的主流院线重映外,其它零星影院也会定期举办放映老片的活动。比如电影资料馆就每周定期放映老片,票价也仅仅是亲民的25元。此外,《十七岁的单车》、《红高粱》等经典影片也偶尔会在百老汇艺术影院露个脸。但这些重映几乎就是不做任何修复的直接晒拷贝,噪点、断片等状况已是常态。
今年7月《十七岁的单车》在北京重映两场
与商业院线重映的老片不同,这些点映、参展为主的老片,基本都只以活动为名,在单家影院进行展映,放映场次十分稀少。今年7月,《十七岁的单车》在北京点映两场,点映前,王小帅还和高圆圆一起,在后海搞了个骑单车活动,逼格很足,心态很好。
而一些经历过修复的作品,则在一边跑电影节,一边筹划重映。陈可辛的代表作《甜蜜蜜》,修复后首度亮相于去年的台北电影节,随后又奔赴威尼斯,参加经典修复单元的展映。与它相同的还有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该片在国外参展前,就率先在国内做了修复版点映,用增加了六分钟镜头当噱头,来测试观众的反应,为日后可能的大规模重映铺路。
政治课:西游版权归属西影 老片也得重新审查
老片重映这事儿,看似很容易,操作起来绝对繁琐。有的时候,其流程难度甚至要超过一部普通新片的正常上映。总结来说,要把这事儿给办成,首先要获得版权,其次要重新过审拿龙标,两样弄齐,你才有资格再次跟观众say hello。
版权:《大话西游》内地版权归西影集团 华夏谈发行谈了一整年
虽然国人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一向不太注重版权保护,但拿到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则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放映授权。
《大话西游》内地版的版权归西影集团所有
《大话西游》当年主要的出品方有两家,其一是周星驰和杨国辉合开的彩星影业,第二家则是彼时还被称为西影厂的现西影集团。二者合力砸下6000多万港币合拍《大话西游》两部曲,最终却以票房惨败告终。据资料显示,该片当年在香港仅收回4500万港币票房,内地收回约2000万人民币。此后,星爷从彩星撤资成立星辉,直接导致前者倒闭,西影毕竟是国营单位,但也相当于默默吃下了一顿大剂量黄连。
黯然下片后,影片的版权归属问题一直是个谜。按照坊间的说法,为了弥补票房亏空,彩星当时将《大话西游》的香港版权易手,转给星空传媒。而它的内地版权,则一直牢牢拽在西影手里。据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西影工作人员介绍,不同于彩星的商业做法,由于彼时的内地制片厂全是国有,“不可能存在销售版权的情况,因为那相当于非法贩卖国有资产”。他还进一步推测说:“很多观众想看粤语版《大话西游》,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粤语版从没在内地上映过,版权应该在香港那边。”
至于华夏是如何拿到放映权的,腾讯娱乐分别致电西影和华夏的相关负责人,得到的答复是“全部按流程和规矩走,权利清晰,授权顺利,细节不便透露”。联想到两家公司都是国企,此次重映《大话西游》也是为了配合华夏主办的“错过的好电影”第二季放映活动,因此兄弟单位互惠互利,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便如此,腾讯娱乐还是从知情人口中得知,放映权从开始洽谈到最终拿下,耗时近一年。
审批:《新龙门客栈》重映还要二次审批
不同于《大话西游》重映的“官方”色彩,香港资深电影人吴思远先生的重映之路就坎坷多了。身为思远影业董事长,吴思远手握诸多老港片资源,并曾经主导过《新龙门客栈》、《倩女幽魂》两片的重映。在他看来,重映审批水很深。
老片重映,也需要重新过审拿龙标
吴思远回忆起2012年《新龙门客栈》重映过审的情形,对腾讯娱乐记者坦言:“不是很顺利。”具体到影片重映的审批流程,让他“觉得很奇怪”的事情层出不穷。“他们告诉我即便是重映片也要重新审查和修剪。这部片子20年前就过审上映了,而且在电视台也放过无数遍,我的重映版本不变、长度不变,为什么还要做这种事?”吴思远对此感到非常费解。
影片当时是跟潇湘电影制片厂(现潇湘电影集团)合作拍摄的,为了拿到重映许可证,吴思远拿着当年审查通过的证书去制片厂办理相关材料,“结果他们都不承认,当时给我感觉很不好。如果这是在香港,政策和手续是有延续性的,《新龙门客栈》重映,顶多换个新龙标就行了”。
关于重映的具体审批流程,腾讯娱乐再次致电中影某工作人员咨询,对方的答复是,“老片重映和正常新片上映审批程序一致,都要拿到放映许可证。”至于二者之间有无具体审批时限的不同,对方表示“理论上没有”。对此,吴思远先生笑说:“内地要做一点事,肯定时间很长,好在我跟他们都还熟啦。”
经济课:排片直奔一线城市 票房不高赔钱很少
一切准备就绪,推入市场的重映片等待的就是票房的检验。还是那句老话,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进行重映,不亏钱是最基本的市场经济原理。所以关于重映片的排片、发行,也都是一笔需要算计的经济账。
重映成本:修复占大头,宣发功能减弱
跟已成体系的新片宣传不一样,重映片营销相当于卖二手货,所以一般鲜有主创落地活动,或者大规模硬广轰炸。片方基本上是通过媒体把消息散布出去,静候感兴趣的观众自己上钩即可。此次华夏主导的《大话西游》重映,没有举办任何宣传活动,却依旧成为热点话题,便是这个道理。重映片的成本,于是主要体现在修复和拷贝上。
影片修复和3D转制是重映片的主要成本
修复方面,那些2D转3D的重映片,自然是把钱花在了技术升级上。据国内知名3D技术公司灵动力量副总裁谌鸿翔透露,好莱坞公司对此类项目的开价大约是500万美元。国内公司有人力成本优势,价格更便宜,大约为500万元人民币。《2012》、《冰川时代2》的3D重制,全是国内公司负责,自然也都是奔钱去的“中国特供版”。
而单论修复的话,《东邪西毒》的调色加配乐,总共花费近千万港币,在重映片中,算是大手笔了。吴思远回忆说,《新龙门客栈》当年重映,不过花了不到200万成本。对于修复的成本核算,吴思远认为,“那得看你的动作有多大,全部调色肯定是要花大价钱,声音的话,现在要全升级成全景声也会比较贵”。
修复开销之外,重映片另一大成本在于拷贝数量。吴思远坦言,《倩女幽魂》当年重映,拷贝不过做了几百个,“当时拷贝很贵,一个一万块,你得考虑产出比,做多了心里也没底”。由于技术精进,拷贝成本下降了不少,中影院线一位负责人就说:“《大话西游》这次重映总共投放了1000多块硬盘,因为现在它的成本不过就80-100元,但如果要在全国影城上映,也得花好几十万。”
重映排片:提前预估影院数量,精准投放一线城市
除了拷贝成本下降让重映方有更多排片可能外,重映片的排片模式,也在与时俱进。这次《大话西游》重映的排片,就有点定制投放拷贝的意思。
以10月27日《大话西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排片分布为例,场次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据中影院线相关负责人透露,《大话西游》重映方曾召集众多影院经理征求意见,最终考量了一些排片空间比较小的影城的现实问题,也基于降低成本的初衷,最终确定的排片方式是,影城先申请放映资格,再进行拷贝和密钥的发放。简单来说,这次《大话西游》的放映是先确定了上映院线的数量,再根据需求定制拷贝,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尽管做到了节流,但老实讲,在开源这个环节里,《大话西游》的表现依旧不尽如人意。全国目前有5000多家影院,最终支持《大话西游》排片的只有600家左右,这直接导致影片24日重映首日,全国排片比不到5%,中影院线的工作人员更是直接表示,“一些二三线城市是几乎没有排片的,你想看都看不到”。
腾讯娱乐就此采访了万达、中影国际影城的多位经理,对方均表示,“排片场次不可能太高,但会根据实际上座率随机进行调整”。而对于影片的上映周期,他们的回应几乎一致,“如果首周末票房惨淡,基本也就是一周左右时间就会下片”。
不过,从目前上映的情况来看,《大话西游》虽然排片量低,但上座率不错。24日重映首日,在不到5%的排片情况下,两部片子拿下450万票房,表现不俗。截止到发稿日,该片的首周末票房已经达到1300多万。格瓦拉副总李磊在接受腾讯娱乐采访时就直言:“根据我们的影票预售量来看,这个票房数字已经很好了。”
重映收入:按老规矩分成,票房虽然不多但也很少赔钱
翻看重映片的票房纪录。《泰坦尼克号3D》近10亿的表现显然最为傲娇。国产片方面,《大闹天宫3D》的4700万是个纪录,《东邪西毒》的3000万也算大捷。那么,重映片的票房如何分配呢?答案是按老规矩走。
华夏副总章慧霞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话西游》的票房分账,跟普通新片的票房分成方式相同。就是说,除了向国家电影基金交纳5%、交税3%之外,剩下的净票房57%归院线所有,43%则是投资方和发行方的收益。至于这43%华夏和西影如何分配,章慧霞委婉表示不方便透露。
即便《大话西游》大卖,星爷依旧分不到钱
至于此前盛传的星爷和向太将从《大话西游》重映中获得分成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毕竟,两人都跟这次放映本身没啥关系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几部重映片的票房并不显眼,但片方大都赚到了钱。《东邪西毒》票房近3000万,刨除修复费用,票房净收入2200万。扣除税费、院线分成,片方净收入约为900万人民币。按此算法,最终票房仅为600万的《新龙门客栈》,片方净利润也有近160万元。
也正因此,与其把拷贝放在仓库落灰,不如拿出来重映。对国企单位来说,算是政绩工程;对私企而言,也能小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讨论课:重映需政策支持 建议主创参与分成
说了那么多,回过头来看,重映这门生意,还是有很多可持续发展的提高空间。大到国家扶持、政策支持,小到如何选片、宣传跟进,都是颇值得研究的。
建议一:制度保护,主创也应得分成
在中国现有体制下,重映影片的所有收入归出品方和发行方,跟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没有半毛钱关系。尤其是那些早年属于国营厂的经典老片,比如《红高粱》、《黄土地》,版权全在厂子里,即便重映,张艺谋、陈凯歌也收不进一分钱。
而在国外,由于导演工会、演员工会都有相关条例,任何影片的大规模重映、小范围点映,甚至包括音像制品销售、电视台放映版权出售,主创们都能从放映收入中分一杯羹。各个工会会定期收集酬劳,按期支付给主创,这无疑是对老片重映这项事业的一个有利支持。
对此,吴思远就积极呼吁建立相关制度,“趁现在电影世道好,应该把这些该建立的制度建立起来,别再畸形地发展下去了”。
建议二:国家扶持,多搞些经典放映活动
此次《大话西游》得以重映,要感谢华夏举办的“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好电影”系列活动。该活动在今年六月已经举办了第一季展映,重映了《红高粱》、《双旗镇刀客》、《那人那山那狗》三部影片,《大话西游》的重映,正是此活动的第二季。光看片单,第一季的重映影片也很有份量,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大,并未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华夏举办“那些年错过的好电影”放映活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电影记者就表示,“国企单位做一些这样的活动是很好的事情,支持长线做下去。但在一些细节操作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王小帅也在此前接受腾讯娱乐采访时建议:“既然艺术院线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事情,长期有计划放映一些老片、文艺片,也是完全可以试着操作的。”
建议三:选片到位,宣传跟进得及时
可以设想一下,一旦政策到位,依靠各大国营电影集团手中强大的片库资源,老片重映的规模和声势,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量级。加上各种经典港片的银幕回归,至少对烂片满屏的华语影市是个不小的冲击。
但就像李小飞认为的那样,经典老片的甄选也是门学问,“比如《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前两部,就有很好的重映价值。视觉奇观、娱乐性、动作性上,它们都丝毫不逊于现在的好莱坞大片;而其中的情感、思想性、情怀等,又可以与顶级艺术电影媲美”。
除了政策支持、选片靠谱,老片重映的最后助推力,或许还是现在被忽视的宣传力度。首都电影院总经理于超就在接受腾讯娱乐采访时坦言,“当年《泰坦尼克号3D》重映的宣传很猛,是当作一个全新的电影在宣传。其场面、特效等卖点宣传地十分到位。这次《大话西游》主打情怀,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规模还是有点儿略小”。
总结陈词:
刚好在本期《贵圈》截稿时,网络上传来噩耗,某知名站点将于11月底正式停止下载服务。这对广大影迷来说,看电影、看好电影、看老电影的途径,又少了一个。
其实做完这篇稿子发现,重映这事儿,如果真的选对片,还真的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儿。毕竟,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也还是“贵精不贵多”的。
(腾讯娱乐 贵圈)
